1-6歲孩子的最好管教方法,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對症下藥」,學會這些不怕孩子不優秀

2019-01-14     匡彪堂     反饋

對於管教孩子來說,幾乎是沒有一個特定的理論,每個年段的孩子教育方法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針對不同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個體差異性,遵循其成長規律去「對症下藥」,才能真正謂之為「教育」。我們需要知道,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主題」是不一樣,管教的方法也自然不同。

每個階段都有一個主題

1-2歲:唱反調、第一個叛逆期

2歲前後是寶寶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 不」字當頭:不吃飯、不睡覺、不要、不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調皮耍賴、固執己見、自私霸道。其實這些行為都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但他們不會表達,甚至都還沒弄明白自己的意圖是什麼。但他們絕對沒有要故意難為媽媽、蠻不講理的意思。

對於兩歲左右的小寶寶,管教技巧主要以「繞道」的方式進行疏導:

安全第一。不要一味地跟孩子強調什麼不許玩什麼不許碰,而是大人提前把不安全的東西收起來,避免出現意外。

不要針尖對麥芒。如果問孩子「你要不要洗澡?」他肯定回答「不要!」但如果我們問「你想在澡盆裡玩小鴨還是小水桶?」他就一定會做出一個選擇。

3歲:喜歡與人分享

三歲是個快樂的年紀,友善、平靜、充滿安全感、易於接受、樂於分享、笑的時候比哭的時候多,比以前容易妥協。

大部分三歲的孩子情緒會發展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之前強硬的拒絕態度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分享和依賴。他們變得喜歡和小夥伴一起玩耍,喜歡說「我們一起吃蘋果吧!」「我們一起來玩吧!」這一類表達分享意願的話。

在肢體動作的控制上,三歲的孩子已經比較成熟,能夠做到步伐穩定,走路時兩手自然擺動,不需要依靠伸張手臂來平衡重心。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在語言能力上也有很大的發展。

喜歡學習新的字,尤其喜歡「新的」、「秘密」、「嚇一跳」、「好難」這一類充滿奇趣性的字眼。會說話的媽媽就會「利用」孩子的這一特徵與孩子相處,比如當某件事情陷入僵局的時候,我們跟孩子說「媽媽這裡有一個小驚喜給你哦!」孩子會變得很期待很好奇,隨後即便是我們拿出一塊小餅乾,也能博孩子一笑,讓他忘記剛才的不愉快。

4歲:有點吹牛

四歲孩子活潑好動、喜愛冒險、愛刺激、愛任何新鮮的事物,對於大人提出的娛樂點子,總是第一個回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都精力充沛、荒謬好笑、無拘無束、對什麼事情都躍躍欲試。變得「話嘮」、有點吹牛,甚至有些「跋扈」。這些行為都是因為他已經開始進入表現自我的階段。

四歲的小孩雖然老是想往外跑,也經常不守規矩,但大多數孩子都能做到讓父母放心允許他們到戶外去玩。

他們想知道的在爸爸媽媽喊停之前,到底能玩到哪裡。這種需要與他喜歡向外擴張的習性結合起來,就是這個年齡段最大的特點---喜歡逾越範圍。我們會發現當我們明確跟四歲孩子說「最遠到樹那裡」「最多吃兩塊餅乾」這樣的口頭限制後,他們會很遵守這些規矩。

5歲:可愛的「黃金年華」

五歲的孩子像陽光一樣溫暖明朗,他們開朗而愉悅。

他充滿著對人、對物、對一切的愛。他們充滿好奇、喜愛學習,享受著生命提供給他的一切美好。他們能做到不惹麻煩,並且已經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去考量自己什麼做得到,什麼做不到。

6歲:極端自我中心

六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二叛逆期。這個叛逆期的特點是孩子會同時遊走在兩個極端: 學校裡的模範生,家裡的「小惡魔」。

他們爭強好勝,難以忍受任何失敗,頑固、自負、蠻不講理。其實,這些行為都只是為了建立並增強自己的安全感。他們與媽媽的關係也遊走於兩極之間:既深深地依賴媽媽,又想要嘗試自己站起來,在心理上希望自己不依賴於任何人。

除此之外,六歲的孩子對「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還沒有明顯的區分,因此父母需要在這個方面做出正確的引導,避免孩子養成不好的行為習慣。

瞭解了孩子各個年齡階段的特徵和表現,希望爸媽們對孩子多點耐心,成長就是這樣,一路磕磕碰碰,伴隨著歡笑和淚水,而愛和包容就是他們成長道路上最好的養料。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