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饑荒是因為太富裕?聽完中國維和老兵的講述,終於明白了!

2019-01-11     曹強育     反饋

在遠離祖國的非洲,中國的戰士們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困難與危機,不管是同武裝分子對峙,還是遭遇突然襲擊,維和戰士們都能從容應對。不過嘛,有一件事卻是維和戰士們繞不開的,那就是吃,雖然部隊有專門的補給,但是在那個動盪的環境下,補給線斷掉實在是家常便飯。在最困難的時候,甚至有維和戰士用一塊手錶去換一箱方便麵。

有小夥伴可能會奇怪,難道糧食什麼的不能就地解決嗎?事實上,就地採購的確是我軍維和部隊的物資補給方式之一,但是,維和部隊待的地方一般都是交戰區,安全形勢不穩定,很容易出現供應商違約斷供的情況。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非洲的很多老鐵似乎沒太有種地的概念,好不容易干點兒農活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想從這些朋友那裡獲得穩定補給,實在是有點兒強人所難,有時候這幫人反而還要靠我們的維和部隊「接濟」。

總體來看,非洲的自然地理環境還算可以,除了一部分鐵鋁土壤區比較貧瘠,加上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都是荒漠基本不能種糧食外,剩下的部分,無論是雨水還是土壤肥力都很不錯,甚至耕種條件優於我國東北黑土地的地方也比比皆是。而這些守著肥沃土地的老鐵們,每天照樣優哉游哉,看著土地長滿荒草卻不去開墾,這在寸土寸金的中國是絕對不可想像的。在我們大吃貨帝國,有條件要種地,沒有條件創造條件,還要種地,甚至小區花園和陽台都不放過。而放眼非洲,除了大量肥沃的土地被荒廢之外,90%以上的地區依然保留著最原始的農業耕作方式,種地主要依靠的還是簡單的手工工具,而農藥、化肥、農業機械等現代手段的使用率極低。

所以,也就出現了一些尷尬情況,一邊是嚴重的飢餓問題,一邊是大量的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那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當然,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的角度去分析,造成這一切的最根本原因,其實是非洲人的日子過得太「好」了。大家千萬別驚訝!在非洲的很多地方,背靠雨林和草原,各種物產資源都相當豐富,誇張點兒說,從這些地區的村子裡往外走100米,就能撿到滿地的漿果,再走遠一點,可作為肉食的動物估計比人還要多。肚子餓了,直接出村撿兩個瓜回來就成了,或者帶上簡單的捕獵工具,轉一圈就能抓到兔子或者羚羊。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說到處都是吃的,那還種什麼地啊!長此以往,很多非洲人也就越來越沒有種地的慾望了,連帶著也耽誤了很多事情的發展,以至於沒能孕育出現代文明。

無獨有偶,太平洋上的很多島國也是這個套路。俗話說得好,水能載舟,亦能煮粥,啊不,煮魚。太平洋的島嶼上,基本就是這樣,只要沒有風暴,划著船出去,都不用走很遠,隨便撒一網,就是滿滿的魚和生猛海鮮。然後在船上把鍋架好,不用任何調料,把撈上來的東西簡單處理一下,直接丟進鍋里煮就行了,數分鐘後,香氣四溢的午餐就會出現在眼前。吃完了躺在樹下,掉個椰子就能解渴。食物獲取如此簡單,加之沒有外敵入侵,自然讓人變得慵懶,文明的演進,尤其是生產和物流的發展也隨之變得緩慢。結果即使到了現在,很多島國依然保留著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懶散的生活作風。福兮禍之所伏,日子過得太舒服了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比起地球村的很多國家,中國的地理環境就實在稱不上優良了,不僅有大片的高原、沙漠、山地,還有大面積的鹽鹼地,北方年年抗旱,南方年年抗洪,泥石流、颱風之類的東西也是年年都不缺席,雖然我們有廣袤的國土,但是能生產糧食的地區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這樣的環境下搞到食物,難度可想而知。而且,面對複雜的地勢地貌,就算中國的先輩想盡辦法,從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搞到了吃的,但接下來的糧食運輸又是一個大問題。

特別是打仗的時候,動輒數十萬的軍隊,吃飯就成了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據史書記載,當年秦軍北擊匈奴的時候,從山東半島運一石糧食到前線,路上就要消耗掉192石,消耗率接近99.5%,而且還會有成千上萬的民夫死在運糧的路上。為此,執掌帝國的秦始皇提出了一個一攬子解決方案:修築秦直道。這條路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第一條軍用高速公路,翻山越嶺綿延700多公里,直接把帝國的首都咸陽和北部邊疆連通起來。北部邊疆一旦有戰事,通過這條秦直道,可以極大縮短糧食的運送周期並減小路上損耗,一舉解決了北部秦軍的後勤補給問題。除此之外,為了平定南疆,在公元前219年,50萬秦軍南下桂林。同樣為了解決補給問題,秦人只用了兩年就完成了靈渠的修築,這條運河的通航,讓秦軍的糧食運輸再無阻礙,第二年就平定了叛亂,班師回朝。

當然,中華先輩們的基建工作一直沒有停歇,後來,還是為了運輸糧食,我們的祖先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對自然地貌改變最大的工程之一——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在內的大運河工程,溝通了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等數條水系,將整個東部數千公里範圍內的大片區域連成了一個整體,徹底奠定了「基建狂魔」和「物流狂魔」的屬性。「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時至今日,大運河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各種各樣的困難,造就了中華民族堅毅的性格,最終讓整個國家不斷前進。

中國幾千年的奮鬥史,其實跟食物脫不開關係,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養活更多的人,如何讓屬於中國的資源不被外族掠奪,中國一直在努力。國之大事,始於耕戰,食物不僅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甚至可以決定文明的興衰。中國有過榮耀,也有過落寞,有理由相信,勤奮會吃的中華民族在未來一定會重新走向輝煌!(諸葛小兵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