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教育為什麼遠超英美,居全球第一?看完被他們折服!

2019-01-08     逄艷姬     反饋

這就是芬蘭。

一個除了躍升全球經濟力第一名外,再一次讓世界看到的「教育奇蹟」!

現代父母是焦慮的,擔心孩子學得不夠多,擔心孩子跟不上成長曲線,更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輸掉人生……

人生究竟該是一場馬拉松長跑,還是一場只在乎贏在起跑點的百米衝刺?

芬蘭教育,一心想的,是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當的位置,讓行行都能出狀元。而且她做到了。

1.先見林,再見樹

芬蘭的「花式溜冰課」基礎教學,是老師先在一堂課里示範、教導好幾樣姿勢、技法,且一個動作頂多教8到10分鐘就換另外一個動作。

短短45分鐘一節課的時間,學生就會接觸到四五種技法和概念。

或許這對於家長來說,可能會覺得老師在一個細節、一項動作都還沒教會學生,或是練習不足的情況下,怎麼能再繼續教新的呢?

這種質疑與干預,出自於家長希望每一堂課都要「立竿見影」或「反覆演練」,以確保子女都能熟悉課本和參考書的內容和題型,這樣考試才能拿高分。

我自己經歷過,也看過小朋友學游泳的過程,一堂課下來可能就是讓大家在池邊雙腿打直踢得要命,或是雙臂滑啊滑的練習,偶爾帶著救生圈漂啊漂的。

通常一節課就這般的重複演練某段基本動作,幾堂課程就一段接一段地了無生趣、制式化地結束了!

芬蘭式的教法,是讓大家快樂地先「見林」。基礎游泳班讓孩子和成年人都一樣地在開朗、輕鬆的情境下,先「玩水」,而不是馬上學「游泳」。

不是一直強調要學什麼自由式、蛙式的「標準」動作,而是先讓大家在水波中浮沉自如、快樂逐浪,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自行換氣、輕鬆游泳的樂趣!

這種看似既不嚴謹,又不要求動作標準,而用體驗、鼓舞法的「玩樂」教學,卻能讓孩子們真心不怕水、以最自然的方式,如魚得水般地暢遊!

仔細推敲芬蘭的基礎教育,的確是運用了很多元、很重視人性的方法與模式,希望能先啟動孩子們學習上的興趣,以及對整個學期與科目的了解,這就是「先見林,再見樹」的長處。

在學習初階段,師生們都不至於為了一棵樹的細部知識與標準動作,在「先見樹,再見林」的教育概念下,帶著學生反覆演練、一磨再磨!

而能讓學生放寬眼界,經過教育最基本的認知階段,並能建構起日後深入學習、終生學習的興趣。

善用「先見林,再來看樹」,能讓孩子在漸進式多元化的教學中,看到事物與學科的大致面貌,從而點燃他們持續學習下去的興趣。

當他們養成有心持續學習之際,師長們再將需要專研的「樹」,一一經過整理後循序深入教學。

芬蘭的孩子們,就這樣均衡、普遍地學會了好多東西。

2.工作時數少,上課時數也少

2008年2月,美國《華爾街日報》拍攝了一部短片,片中顯示出美國與芬蘭中學生間的學習成果差距。

影片中特別以圖表顯示出芬蘭中學生成績高低程度的落差只有4.7%,但美國學生的差距卻是芬蘭的6倍,並高達29.1%!此外,英國的落差是23.5%、澳洲19.8%、泰國25.6%、墨西哥25.5%。

如此小的落差,大家一定充滿著好奇,是不是芬蘭老師把學生「操持」得很緊?課業會不會極重?每天回家的功課要寫到半夜?

學生是不是都承受了老師和家長很大的壓力?暑假要不要去上輔導班?父母會不會跟著一起精神緊張?

芬蘭中小學生的上課時數,是評比成員中最少的。義大利、荷蘭兩國7至14歲學生,一年的平均上課時數超過8000個小時,而芬蘭學生竟只有5400個小時,只用了他們課時的68%。

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追求快樂又有效率的生活與學習方式。

她的上課時數是相對最少的,但卻能以平衡、平等、學生壓力小、教育不扭曲等基本理念的成就,在國際社會教育評比上,表現突出、亮眼。

在芬蘭,基礎教育中學的授課時數,最少為每周30個小時,最多不能超過35個小時,從來沒有必要留校到晚上七八點,更沒有周末要去上學的私立學校。

到底這些假期放得多不多,長不長?他們是不是在浪費生命呢?還是芬蘭人真正體會到也實踐了,休息就是在充實生命能量之後再出發呢?

3.教育,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2007年入冬的11月間,我在約瓦斯曲萊大學教育主管學院與院長和一位資深研究學者聊了將近兩個小時。

他們都分別當過幾十年的中學老師,因此實務經驗和教學理念都相當豐富。

在談話中,彼此交換的議題非常多,不過讓我最動容的,莫過於話題談到老師「自由度」與「被尊重」程度的時候……

「如果教育體制對老師們有評比、考核,那會是種什麼情形?」我問起。

「我們可以向你保證,那芬蘭的教師必定集體罷工!大家不幹了!」兩位鬢髮泛白的資深教育人士,如此斬釘截鐵,搖著頭很酷地大聲說道。

「真的嗎?為什麼呢?」我驚訝地問。

「如果一個社會體制對自己的教師連最基本信任都沒有的話,那還談什麼教育呢?」他們中氣十足、異口同聲地說著。

接著兩位教授此起彼落地述說著,他們當年在教學時,所想的都是如何善待學生,怎樣教導才對學生最有益處,從來不是為了要讓學生或自己的教學成果拿第一,他們壓根沒想過要「爭第一」、「搶第一」。

「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盡其所能地去教導我們所知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如此而已。」「幾十年來,我們就是一直單純地希望把事情做好!」。他們平心靜氣說了這段話。

重視過程勝於結果,其實,這很芬蘭。芬蘭人多半認定,如果過程很紮實、良好,那結果一定差不到哪兒去!

因為過程的規範與制度,可長可久的設計、執行,要遠比一味地追逐短期成效或只求第一,對每個人的人生與整體社會,更顯得重要、有意義吧!

教育不是贏在起跑線的百米賽,而是一場與自己賽跑的馬拉松。學習不是為了爭冠軍,而是為了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