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分爸爸」的年終反省: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怎樣的陪伴?

2019-01-07     逄艷姬     反饋

文 | 張華

五年前決定創業的時候,老二還不到八個月。我和孩子媽立下約定:未來不管怎樣,每周一到周五至少一天回家吃晚飯;每周末至少一個全天用來陪孩子。

五年過去了。這條約定我貌似都做到了。特別是今年,如果不出差,多數時候都儘量做到早上陪老三讀本書再去上班,晚上回來給老大老二講個故事。但此時此刻,我卻覺得自己今年做得非常差勁,充其量只考了個59分。

為什麼落差會這麼大?為什麼自我評價會這麼低?我想,可能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才開始慢慢學著、學會如何做父母吧。

為了避免在2019年自己繼續「假裝是個好爸爸」,我寫下以下9條關於如何陪伴孩子的心得與反思,分享給大家。父母有成長,孩子才能真正長大。

1、陪伴的時長與質量

陪伴孩子最重要的其實是陪伴質量,而不是陪伴時長。在這一點上,我在老大小的時候,做的還行。

當時還分享過一篇文章《爸爸陪伴孩子是個技術活,不要給自己找藉口》,講的是孩子的皮球扔到了二樓門框上,我拎了個掃把帶他跑上去,把球戳下去,就這一件小事,我把球和掃把擬人化,並賦予它們不同的人物關係,在一個小時里給孩子講了七八個版本的故事。

但是後來隨著他長大。我並沒有像過往一樣做到高質量陪伴。特別是上小學後,我只是在想著「多陪」,而沒在「如何陪」上下功夫。這是2019年我要重點攻克的課題。當然下面八條思考,好多條也都在回答這個命題。

2、 到哪裡去玩?

這一塊我其實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但沒有執行到位,要深刻反省。歐美知名中小學,都非常注重孩子從小到大的一項素養,叫做Adaptability, Initiative, and Risk-Taking,可以翻譯為「適應性與探索能力」。

在老大很小的時候,我就對太太說,少年商學院的使命都是「讓世界成為孩子的課堂」,我們可不能「讓遊樂場成為孩子的課堂」。中國的大多數遊樂場,非常之髒亂差,孩子happy可能happy了,但獲得的成長有的時候是負數。

要把城市、城市文化當成探索的對象,譬如和孩子一起探究下為什麼南方不會下雪,歷史上到底下過雪沒有?譬如帶孩子去探究,現在ATM到底還有多少人用,都是怎樣的人?以及就《未來書店大創想》進行頭腦風暴:30年後的書店到底會是怎樣的?

沒有執行到位的重要原因就是懶癌發作。倒是經常帶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接觸不同的人和事,但是在引導他們探究上,我缺乏耐心。

有時想想,在帶孩子城市探索這件事上,如果是幾個家庭一起「拼養」,每次由其中一位爸爸或媽媽來做「探索主持」,可能會好很多。2019我會在這一塊想辦法。

3、知識的廣度

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對孩子來說,知識的廣度非常重要。真正的學習,不能只用分數來衡量。如果要讓孩子有一個專屬自己的未來,從小的視野就要開闊,而知識是打開視野最便捷和性價比高的載體。

在這一點上,我做得還算合格。從天文地理到人文歷史,再到藝術或經濟學等通識啟蒙,以及性教育等,給他們挑選中文或英文好書或好的節目,激發他們的閱讀與收聽興趣。我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是,這樣引導的頻次太低了。

隨著孩子長大,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孩子的偏好越來越明顯。譬如我們家老大會說,我對科學或奇幻類的感興趣,其他的不太感興趣。這個時候,我現在採取的比較好的方法是「項目制學習」——譬如就他感興趣的一個科學話題,引導他從藝術與人文或財商的角度去思考。

這就像我們經常開的一個玩笑:哪怕一個孩子只喜歡錢,也可以拿一枚硬幣,從硬幣的圖案、年代、形狀與材質、價值等角度,分別引導他對設計、歷史、工程學、科學、數學與經濟學進行探究。

孩子的任何一個興趣都不應該是垂直的、孤立的。都應當時他認知世界的一個通路。

4、思維的深度

思維的深度是和知識的廣度相對應的。我們經常說,要把孩子培養成面向未來的「T型人才」,就是指的既有知識廣度、又有思考深度;既能開放協作,又能自我突破;既緊跟科技趨勢,又更富同理心。

在引導孩子思考深度這件事上,我一直做的不及格。我一開始歸因於孩子年齡還小,男孩子太倔,所以他們沒耐心聽我的分享或引導——即使你聲情並茂。

後來我才發現,最主要原因還是我的無趣和生硬。現在我採取的方式是自己要多做功課,或者是讓孩子先在youtube上看兩個相關趣味動畫或視頻,他們的胃口被吊起來後,再加以引導討論。譬如昨晚睡前,我們的話題是「會不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

5、分開陪伴

前兩天我給太太說,你看他們三兄弟,如果都用一個「慮」字來形容:老大是「獨立憂慮」,老二是「無憂無慮」,老三是「處心積慮」。

為什麼呢?因為老大內向、老大樂天、老三強悍。區別蠻大對吧。

我們一般會說,孩子的性格真是天生不同。事實上,後天的原因也是在的啊。

老大可能是因為第一個孩子,當年太在乎,「保護」得比較好;

老三呢,處於「食物鏈」最底端,在兩個哥哥面前,他不強悍兇猛,可能有「生存危機」;

老二最可憐了,因為他是 「夾心餅乾」,老大覺得他有點弱有時不帶他玩,老三不知輕重經常打到他躲桌子底下……

2018年底這段時間,我們倆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在新的一年,儘可能多製造一些機會,單獨陪伴每個孩子。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