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裡,幼兒園老師看上去是一份輕鬆的工作,照顧好孩子的生活、陪孩子做做遊戲就好了嘛。
其實,一名合格的幼兒園老師要學習的專業知識非常多,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師也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今天,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幼兒園老師必須知道的87個常用術語吧。
01.學前教育
廣義的學前教育指所有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狹義的學前教育特指幼兒園和其他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


幼兒園教學工作
02.保教結合
我國幼兒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幼兒園一貫堅持的原則。"保」就是保護幼兒的健康。"教」即幼兒園的教育教學,這是按照體、智、德、美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
03.環境創設
幼兒園的一切外部條件,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一般幼兒園老師常說的環境創設指教室、走廊、大廳里的裝飾物和自製的區角、牆面等。
04.教研
即教育研究,總結教學經驗,發現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方法。是幼兒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途徑。
05.教學活動設計
即俗稱的「教案」,指幼兒教師通過選擇與規劃教與學的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方法等,從而提出具體的活動實施方案。
06.教學計劃
幼兒園對於教學內容的整體規劃,一般包括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階段計劃、學期計劃、學年計劃、總計劃等。
07.五大領域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幼兒園的教學活動被劃分為健康、科學、社會、語言、藝術五大領域。
08.四大版塊
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四大類別,分別是生活活動、運動、學習活動、遊戲活動。
09.集體教學
指全班一起進行的活動形式,具有集中性和統一性,即活動是全員參與的,並有統一的活動目標和活動要求。
10.區角活動
又稱活動區、區域活動或區域遊戲,是指利用教室、走廊、室外等各種場地來設置各種區角,依據教育目標、幼兒的興趣、發展需要以及主題活動發展進程,在各區角投放一定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內容和方式的活動形式。
常見的區角活動有角色表演區、建構遊戲區、表演遊戲區、美工區、生活操作區、益智區和閱讀區。
11.個別化學習
為了適合個別幼兒的需要、興趣、能力和學習進度而設計的教學方法。在幼兒園中,個別化學習往往通過投放在各區角的材料實現。
12.分組教學
部分幼兒一起進行的活動形式。有利於教師對幼兒活動情況的了解和指導,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幼兒之間的相互交往與合作。
13.主題活動
一種研究型的課程,是幼兒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自主觀察、探索周圍現象和事物,教師適時適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導的一種系列活動。
14.戶外活動
早操外的其他戶外體育活動形式,內容豐富、靈活性大、幼兒自主性強。
15.運動會
體育運動競賽會,幼兒園的運動會常常邀請家長參與,以親子活動的形式展開。
16.韻律活動
在音樂的伴奏下以協調性的身體動作來表現音樂的活動。
17.談話活動
培養幼兒在一定範圍內運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語言教育活動。
18.講述活動
以幼兒語言表述行為為主的語言教育活動。
19.安全教育
幼兒園一切工作的基礎,教師通過一系列有意義的主題教育活動,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兒自我保護能力和應變能力的教育活動。
20.遊戲
廣義的遊戲指各種玩的活動;狹義的幼兒遊戲指幼兒園教師設計並提供的、引導幼兒產生的或幼兒自發興起的玩的活動。幼兒在遊戲中生活、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
21.角色遊戲
指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像,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的遊戲,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題,如小醫院、理髮店等。是幼兒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種遊戲。
22.規則遊戲
成人為發展幼兒的各種能力而編寫的、有明確規則的遊戲。
23.表演遊戲
指幼兒按照童話或故事中的情節扮演某一角色,再現作品內容的一種遊戲形式。
24.建構遊戲
又稱結構遊戲,指幼兒利用各種建構材料或玩具進行建構活動的遊戲。
25.合作行為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幼兒為了實現共同目標(共同利益)而自願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和協調而實現共同目標(共同利益),最終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
26.無結構材料
不經過設計的原始材料,幼兒自由決定玩法。
27.低結構材料
結構鬆散、可變性強、玩法多樣的活動材料。
28.高結構材料
可變性弱,玩法單一的活動材料。
29.自製玩教具
由幼兒教師自己製作的玩教具,主要以剪、畫、縫、貼等多種形式製作而成,不僅新穎有趣、各具特色,更體現了教師的教育觀和兒童觀。
30.兒歌
以低幼兒童為主要對象的具有民歌風味的簡短詩歌。它是兒童文學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體裁形式之一。兒歌是民歌的一種,全國各地都有。
31.前書寫
幼兒用筆或者其他書寫替代物,通過感知、塗畫、塗寫、模擬運用文字或符號等形式,用圖形和文字向周圍的人傳遞信息、表達感情及構建前書寫經驗的遊戲和學習活動。
32.前閱讀
學前兒童憑藉變化著的色彩、圖像、文字或者通過成人形象的讀、講來理解讀物的過程,它可以是視覺活動、聽覺活動、口語活動,甚至是觸覺活動,是幼兒了解社會和自然界的一種方式。
33.觀察記錄
學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通過感官或藉助一定設備,有目的、有佳話的對幼兒進行考察、記錄和分析。
34.學習故事
又稱敘事性評價,是引進自紐西蘭的幼兒評價體系。以故事的形式記錄幼兒學習生活中的「閃光點」。
35.成長檔案
通過多種形式記錄幼兒的成長曆程,在幼兒園為幼兒建立成長檔案,不僅真實地記錄了幼兒的在園情況,更真實地紀錄了幼兒的富有個性的成長曆程。
36.幼小銜接
指為了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幼兒園和小學通過創造良好的條件,做好一系列的工作,幫助幼兒實現從學前教育階段到小學教育階段的順利過渡,並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過程。


幼兒園一日生活
37.體弱兒
由於先天不足或後天反覆疾病困擾而使生長明顯受到影響的兒童,往往表現為體重較輕,體弱多病。幼兒園在就餐、運動等環節會對體弱兒有額外的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