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12歲前,有5個重要時刻,請父母學會及時退出

2019-01-06     匡彪堂     反饋

世間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分離為目的。龍應台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養娃一生,的確如此。從在懷中須臾不離,到蹣跚著掙脫母親懷抱;從哭鬧著不去幼稚園,到青春期對外面世界無比憧憬;從獨自一人赴外地求學,到組建小家、生兒育女。

一位爸爸吃了女兒的閉門羹,發朋友圈「抱怨」: 家長被拒絕了。

原來,7歲的女兒在她房間門上貼了一張字條,向父母嚴正申明: 不可入內。

我被孩子可愛的宣言和稚嫩的筆跡逗笑。

不過,這位爸爸卻笑不出來。

我安慰他: 恭喜你,這是好事啊!孩子懂得保護私人空間,還能明確地表達拒絕,她長大啦!

聽完,這位爸爸更失落了。

因為,他還沒準備好「退出」孩子的世界,更捨不得接受「女兒長大了」這個事實。

可是,不管我們如何不舍,孩子總會長大,會鬆開父母的手,走向屬於他的世界。

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慢慢退出他的空間、退出他的人生。

在孩子12歲前,有 5個 重要時刻,請父母學會及時退出。

3歲退出餐桌

女兒剛上幼稚園時,每天放學都喊餓。

我納悶,是幼稚園伙食不好?還是不按時給孩子吃飯?

還沒等我問,老師就主動找我了: 「你家孩子一吃飯就東跑西竄,抓都抓不住。」

我一聽,有點尷尬,又有些內疚。

這場景太熟悉了,女兒在家吃飯,就是姥姥追在屁股後面喂。

姥姥總說, 「孩子這麼小,自己哪能吃得飽?」

結果,女兒3歲了還不會獨立吃飯,幼稚園孩子多,老師管不過來,她只好挨餓。

小時候我們常抱怨: 有一種餓,是你媽覺得你餓。

沒想到這種無奈,又輪回到我們的孩子身上。

經常被喂的孩子,除了難以獨立吃飯,還會對大人產生依賴,沒人喂就不知道該不該吃、吃什麼、吃多少。

有個女孩從小就被餵飯,於是越吃越多,可是吃再多似乎都不飽。長大後,只要身邊有食物,她就忍不住往嘴裡塞。

這就是典型的 「內部感知力遲鈍」 。

如果吃飯時孩子一張口,大人就把食物塞過來,孩子就失去了判斷機會,久而久之,感知饑餓、飽脹的能力就變得遲鈍。

演員狄鶯曾爆料,她每天花七個小時盯著兒子吃飯,一個月把兒子養胖五公斤。

真可怕!

如果每天有一雙眼睛盯著我七個小時,別說吃飯了,連水都喝不下吧?

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請把這項「權利」還給他。孩子從1歲開始,可以引導他用手抓東西吃,2歲左右鍛煉使用簡單的餐具,到3歲就可以獨立吃飯了,請家長慢慢退出吧。

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五穀的醇香、菜蔬的青脆、湯汁的鮮美,讓他去感知一餐一食間熱氣騰騰的生活。

畢竟,好好吃飯的孩子,走都到哪裡,都不會虧待自己。

5歲退出臥室

廣州有位男子,已經29歲了,每晚還必須跟媽媽睡,否則就輾轉難眠,每次出差必須服用安眠藥。

他知道這個習慣不好,但就是改不掉,這讓他非常自卑,一直不敢交女朋友。

原來,小時候他家裡條件不好,一直和父母擠一張床,直到10多歲才分房睡。

但已經太晚了,他從此不能單獨入睡,必須有媽媽在身邊才踏實。

過晚分房睡,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依賴心理,獨立性差、情感脆弱,影響心理健康。

據心理學家統計,5歲是幼兒最適宜分房睡的年齡,因為5歲的孩子心智已經相對成熟,性心理也得到發展。

當然,每個孩子情況不同,分房睡年齡不能一刀切。 一般來說,父母可以從孩子3歲後慢慢嘗試跟孩子分房睡,到5-6歲完全退出孩子的臥室。

而且孩子分房睡是一個過程,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抗拒分房,可以先分床,再分房,循序漸進地完成。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自然而幸福的過程,也許有一天,你還沒反應過來,他已經做好準備請你退出了。

就像馬伊琍的女兒,當發現同學都自己睡了,於是主動提出分房睡。

面對這次「分離」,沒準備好的反而是馬伊琍,女兒睡著後她在微博感慨:

「內心有些許失落,好像,好像我還沒有做好準備,這一天居然就來了。」

6歲退出浴室

演員錢韋衫在《康熙來了》中說,雖然兒子已經9歲多了,但她仍然會和他一起泡澡,毫不忌諱。

主持人和觀眾都驚呆了,而她卻笑著說: 「可是他在你眼中還是個小孩啊。」

作為媽媽,我願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她對孩子的愛。

但是,孩子6歲後,真的不再適合與異性一起洗澡了,不管是共浴,還是幫他洗。

0-6歲,是對兒童性教育最為關鍵的時候。

3歲前,親子共浴很溫馨,歐美和日本的父母都會選擇這個方式進行性教育。女孩3歲後,爸爸就不再適合幫她洗澡了,男孩可以適當讓媽媽幫助洗到5-6歲。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