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文匯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再次讓殲35戰鬥機成為熱議的話題。文章曝光了大量殲三五戰鬥機的核心性能數據,並最終得出的結論認為:殲35戰鬥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最大航程、最大速度都要比美國F-35C戰鬥機更強大。如果上述結論為真,那麼毫無疑問當「福建」艦搭載殲35戰鬥機作戰時,其戰鬥力會超越美國的航空母艦。
▲殲35上艦想像圖,圖片來源:網絡
香港《文匯報》在文章中提及,所有關於殲35的技術參數都來自於中航工業集團發表的公開數據。根據目前的已知信息,這款最新型的中國單座雙發隱身艦載機,在動力方面將搭載兩台渦扇19中推。每台渦扇19中推的最大推力12噸,雙發推力高達24噸,推重比11。渦扇19發動機最初對標的是美國的F414發動機,美國這款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10噸左右,但現在渦扇19已經完成了超越。渦扇19採用全向軸對稱矢量噴管技術,這項技術能極大提升艦載機的短距起降能力,還能提高殲35的隱身性能。
得益於幾乎是全球最先進的小涵道比中等推力發動機渦扇19加持,殲35的最大起飛重量高達35噸,最大飛行速度為2.2馬赫,還可以進行超音速巡航。殲35能攜帶10噸燃油和8噸的武器彈藥,作戰半徑在1350公里左右。在電子設備方面,殲35會搭載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被動紅外探測系統先進設備等。殲35不僅能夠試用「福建」艦的電磁彈射器,也能夠在「山東」、「遼寧」上完成滑越起降。可以說,殲35目前可以確定就是艦載隱身戰鬥機的全球之冠,能用中型機的小體型,達到以及超過原來中型艦載戰鬥機的作戰能力。
▲《文匯報》曝光的殲35性能參數,圖片來源:網絡
認為殲35戰鬥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最大航程、最大速度等都要比F-35C強可以說是一點也不誇張。F-35C作為目前美軍現役艦載機主力,它是一款單座單引擎艦載戰鬥機。F-35C的載油量為8.9噸,武器掛載能力不到8噸,最大飛行速度為1.6馬赫,作戰半徑1240公里,其正面的最小雷達反射截面積為0.065平方米。可見F-35C確實在各項數據上,和殲35戰鬥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實際上,殲35不僅僅是比F-35C更強,與美國歷史上裝備的最著名的重型艦載機「雄貓」相比也毫不遜色。美軍F-14「雄貓」雙座雙引擎重型艦載戰鬥機的最大起飛重量也僅為33.7噸,最大彈藥掛載能力為6.5噸,殲35戰鬥機也已經完成了超越。
▲殲35上艦想像圖,圖片來源:網絡
殲35的強大,體現的是中國飛速進步的航空工業能力和水平。就拿隱身性能方面來說,殲35的正面最小雷達反射截面積僅為0.01平方米,這個數據其實已經相當驚人。因為要達到這樣的隱身水平,不僅僅是對戰機設計能力的考驗,更是對材料加工和製造提出的極為苛刻的要求。
一般而言,戰機正面的RCS來源主要包括機頭雷達罩、座艙等。殲35的機頭雷達天線罩,採用了技術水平先進的菱形隱身外形設計,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可以把照射而來的雷達波向非威脅方向大量反射。加上天線罩本身是使用吸透一體超材料製作的,因此可以對特定頻段的雷達波進行大量吸收。在實戰狀態下,只有幾乎忽略不計的雷達波才會進入雷達天線罩內形成腔體散射。這種腔體散射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就連美國也無法徹底解決。
▲殲20的2032號黃皮機上的螺栓,圖片來源:網絡
另外,座艙也是正面RCS的一大貢獻者,解決辦法通常是使用金屬鍍膜以及設計專門的低RCS座艙外形。低RCS座艙外形不僅要考慮到座艙本身的問題,還要考慮到機艙周圍的菱形線條和螺栓的排列方式,因為它們也是局部散射源。尤其是大量螺栓的存在,會在經過雷達波照射時產生爬行波和回波。
這些爬行波、回波會還會出現共振,從而為大大增加戰機的正面RCS。可以說,機頭雷達天線罩和座艙中的任何一個細節處理不當,都會影響殲35的正面RCS,從而使其在實戰中落入下風。殲35能將其降低到0.01平方米已經非常不易,如此低的正面RCS數據,即便殲35在實戰中遭遇到了裝備光電探測裝置的同一級別對手,也絕不會吃虧。雖然殲35在其他方向上的RCS數據並未得到公布,但不難想像殲35要形成整體隱身能力,這些次要方向上的RCS不會高於0.1平米。
▲F-35C,圖片來源:網絡
除了單機性能方面對F-35C的優勢之外,殲35的產能優勢也不可忽略。根據目前的已知信息,美國每年能夠交付的F-35數量理論上在140到150架左右。儘管看上去情況還不錯,但到實際層面卻未必如此。比如2022年的前9個月,F-35系列的總共交付數字只有可憐的86架,這是因為F-35系列在技術升級時,經常性地出現各種問題。比如發動機功率不夠、新型傳感器套件不夠靈敏以及軟體問題等等。甚至如磁鐵合金供應鏈安全這樣的問題,也能讓F-35系列延期交付長達一個月的時間,以至於2017年之後到現在,F-35一直沒達到150架左右的交付水平,這個數量很可能已經被殲20的產能超越了。
而未來殲35的產能,必然要比這個水平再上一個檔次。因為殲35很可能使用增材製造也就是3D列印技術。實際上3D列印技術已經在生產99A坦克上得到了大規模的實踐應用,未來這一技術向航空領域擴展也是順理成章。使用增材製造技術來生產殲35戰鬥機,不僅能夠節約材料、降低成本,更能夠提高產能以及生產效率。未來一年生產200架以上的殲35,恐怕也不會是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