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

2020-06-28     匡彪堂     反饋

一個修行人就是要四大調適,至少要很放鬆,說無我,就可以比較容易做到無我。

但是這個問題就在這兒,一個人修聲聞緣覺,當他入這種無為的寂滅,他已經證得人無我了,法無我還剩一點點,這種已經不在三界了,你說讓他更進一步這太難了。

正因為這樣的緣故,澫益大師說不墮權曲,就是怕他進入這種耽空守寂的狀態裡面,一旦進去,那真的也是「杳杳不知歸」。

一個凡夫流浪的狀態是「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那作為一個聲聞緣覺他也是的,如果隨著聲聞緣覺的境界去,那真的更是杳杳不知歸是何期啊。

所以普賢菩薩也教導我們,發心也是: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但因為我們都是漢傳佛教,大乘佛法都是指歸這地方,我們一學佛也是接觸這個,所以就忘掉了佛法當中實際上這個是最高的境界。

我們就以為這個是很普通的,我一入門看到的就是這個,所以就不知道它殊勝在哪兒,不知道它為什麼是最殊勝的,為什麼是最高的。

因為不知道這個,就好像佛陀講天上有月亮,別人指給我們看的時候,我們執指為月,不但不見其月,亦廢其指。這麼殊勝、了義的法,在我們一個懵懵懂懂的人面前,它了義在何處?究竟在何處呢?

就像有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說我只會念阿彌陀佛。其實她是很無知的,最高的才是「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狀態,你說這種人她會念阿彌陀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