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公子逸
我在寫婆媳相處的時候,曾經提到過一個這樣的點:
不管你婆婆出於什麼目的對你好,只要有她對你好的這個事實存在,那麼你就應該感恩。
比如我婆婆,她對我兒子好,並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她的兒子。可只要有她幫我帶孩子這個事實存在,我對她就是感恩的。
我們本就是婆媳,本就不是母女。如果彼此都去考量「真情」這兩個字,彼此都會很累。
婆媳之間,懂得彼此是親人,能做到對方需要的時候,出手相幫就已經是婆媳很良性的狀態了。

昨天回農村,一個農村婆婆跟我說她家裡的婆媳矛盾,說到最後都哭了。
前幾天,她的孫子騎車子摔了頭。她兒媳婦打電話讓他們過去幫忙送醫院。她孫子看病的錢,是她出的。她孫子在醫院呆了好幾天,也是她陪著的。可是,她在醫院守了她孫子好幾天,她兒媳始終是沉著臉,一句話都不跟她說。
她說:「我都不知道這是怎麼了,她就不搭理我了。錢,是我出的。我也不上班了,天天去守著我孫子,可這都不行。我都不知道,要怎樣才能買下她的心來。」
老人在那裡守了5天,兒媳婦一句話不跟她說,她覺得心裡難受。再加上她也需要回去拿點換洗的衣服,於是她就跟兒媳婦說了一聲:「我回去一天,明天再來。你先在這裡守著孩子。」
她兒媳婦沉著臉,就是不說話。
然後老人就自己回家了。結果,老人這邊剛到家門口,老人遠在南方打工的兒子就打來了電話。老人的兒子說,他媳婦哭著給他打電話,說孩子摔了頭,當爺爺奶奶的也不管。
老人接到兒子的電話,氣到坐在大門口就開始大哭。

她開始曆數她對兒媳婦的付出。
其一,她兒子一直在外打工,家裡的地都是老人種著。一年到頭,她兒媳婦沒下過地,但是莊稼收了錢,老人就會把錢都上交給兒媳婦。
老人說了這樣的一個細節。到了摘棉花的時候,她大熱天就去摘棉花,到處都是蚊子。她的手上劃的都是口子,她滿臉都是被蚊子叮的疙瘩。為了防止蚊子咬,她把自己的身體裹得很嚴實,然後出一身的汗,還是會堅持摘棉花。
而這個時候,她的兒媳婦始終是在家吹著空調,大門都不出一下的。
老人說:「我給我自己種簡單的,給她家裡種複雜的,就為了多收點錢給她。她享福,我受罪,只要她知我的情,我就覺得值了。我給她種了十幾年的地,她從來都說,我就沒管過她。我到底還要怎麼管她,才算是管了她了。」

其二,她幫兒媳婦帶了孫子,還為親孫子花了很多錢。
老人說起了自己的大孫子。他們就一個兒子,也就這麼一個孫子。她兒子出去上班,女人自己在家看孩子。雖然說起來是她自己看孩子,但是孩子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的。
因為女人只要看到他們在家,就會把孩子抱過來。她說自己要洗衣服,要做飯,其實,很多時候,她都是在家看電視,玩手機。
老人說:「我們自己的親孫子,我們也願意帶。可是我們明明帶了,她每次跟男人打電話,都是我們不管她。我們還怎麼管她,地給她種,孩子給她看,地里收的錢也都給她,就這樣,還是我們不管她。」
老人又說起了,孩子從小的玩具,還有自行車都是他們老兩口買的。他們一家三口的錢,老兩口一分沒花過,還不斷地貼補他們。
孩子生病的錢,買玩具的錢,孩子上學的錢,都是他們老兩口出的。等到孩子上了學之後,接送孩子的事情,也都是他們包攬的。
老人說到最後,聲淚俱下,表示她兒媳婦的心比石頭還硬。他們如此盡心盡力,可是他們的兒媳婦依舊沒給過他們一個好臉色,還動不動給她兒子告狀,動不動就不搭理他們老兩口了。

在兒子打了一通電話後,老人換了衣服,當天就回了醫院。而她的兒媳婦依舊是不看她一眼,不跟她說一句話。
我問這個老人,她兒媳婦對他們有什麼不滿。
老人說:「也就兩件事,沒有如她的意。她月子裡的時候,正是摘棉花的時候,我騰不開手照顧她,就讓我兒子在家照顧她。可那時候,我正在幫他們摘棉花。難道她想讓我照顧她,讓她老公去摘棉花?我不是覺得他們一家三口,讓他們團聚一下。
還有一件事就是,她非要帶著孩子跟我們吃飯,我們沒同意。我們下地干一天活,已經很累了。他們要是跟著我們吃,我們就不能湊合。再說了,她一直也沒上班,就一個孩子,她難道連口飯都不能給孩子做好嗎?」
幾乎每次老人和兒媳婦吵架,老人的兒媳婦都會提這兩件事,來來回回,都是那兩句話:她坐月子的時候,老人沒管。老人沒管過她和孩子吃飯,老人就是沒管過她。
老人很生氣地說:「她就只想我們對她不好的地方,怎麼就不想想我們對她好的地方。不讓她下地,幫她帶娃,給她接送孩子,給她錢,給孩子花錢,難道我們就真的一點都沒付出嗎?為什麼她就看不到。」

這個婆婆很委屈,我也能聽出她們真的為了兒子和兒媳婦過日子付出了很多。但我依舊能從字裡行間,聽出老人始終未曾把兒媳婦當成一家人。
這也是很多兒媳婦糾結的一個點:婆婆的付出,從來不是為了兒媳婦,而是為了她的兒子和孫子。
這些兒媳婦們會覺得既然你為了你兒子和孫子,既然你不把我當一家人,我為什麼要對你好呢?
婆婆付出了,兒媳婦也享受到實惠了,但是因為婆婆對她的這種態度,即使婆婆付出了很多,她都很難感恩婆婆。因為,她沒有從婆婆的付出中感受到婆婆對她的情義。
這個女人坐月子的時候,婆婆在摘棉花。即使我不懂農活,但是依舊覺得,兒媳婦坐月子,婆婆是應該好好照顧的。做農活不能成為不管兒媳婦月子的藉口。
女人的月子是有老公照顧。但是婆媳關係,最建立情分的時期,就是女人的月子。如果婆婆在這個時期缺失了,確實很容易被兒媳婦記恨。
老人對兒子和兒媳婦有付出。但是,她在付出的過程中,更偏重於兒子和孫子的利益,忽視了兒媳婦的感受。
這也是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