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娘家付出14年,離婚後無家可歸」有些父母養女兒用來生錢的

2020-06-25     曹強育     反饋

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高中同學發了一張全家福的圖片,並配文:任何時候,家都是可以遮風擋雨的港灣。

換在以前我肯定點贊,但想起借住在我家,睡在隔壁的玉芬,心裡五味雜陳,我不禁問自己:家真的是港灣嗎?

人這一生,會經歷兩個家庭。

一個是出生和成長的家,一個是長大成人後自己組建的家,第一個家就叫做原生家庭。

有人說:原生家庭是個天生自帶疼痛感的詞語。原生家庭打下一個人人生的底色,光明或暗淡,似乎一開始就標定了結局。

前段時間看了一篇文章作者說,一個人和誰結婚是「純屬偶然」,也有人說,那是「命中注定」。

他還說,我們雖然無法斷定,自己會在何時何地遇到那個與自己共度一生的人,但實際上,我們會遇到什麼人,會選擇和怎樣的人在一起,最後會和誰結婚,甚至婚後幸不幸福,都已經有了定數。

所謂「命中注定」,其實就是你種下了什麼樣的因,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果。

玉芬的經歷,讓我對這番話深以為然。

玉芬已經32歲了,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一個非常疼愛她的丈夫,和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可是這一切都被她的父母親手給毀掉了,現在她離婚了,可是,她父母卻以弟弟還沒結婚她就離婚為由,讓她在外面租房住。

玉芬18歲那年,玉芬爸得了重病,需要住院動手術,高昂的醫藥費,讓玉芬不得不打消讀大學的想法,高中沒畢業就和村裡其他人一起去廣州打工。

老公和玉芬是一個廠的,他看玉芬每個月都按時寄錢回家,自己卻省吃儉用,覺得玉芬是個孝順善良的姑娘,於是託人說媒。

聽玉芬說,剛開始,玉芬真的沒有相中他,並不是因為他長得不好,而是他們兩個幾乎沒有什麼共同語言。

玉芬老公沉默寡言,每次兩個人在一起,都是玉芬說,玉芬老公偶爾才會插一兩句話,但他家條件要比玉芬家好一些,而且他贊成玉芬把打工的錢都給她父母,這也是玉芬爸媽會同意玉芬跟他結婚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結婚以後,老公對玉芬很不錯,家裡的錢都歸玉芬管,他從來都不過問,玉芬也不是喜歡亂花錢的人,除了必要的家庭開支,玉芬把錢都認真的存了起來。

後來有一次,玉芬爸又住院了,需要先交幾萬塊錢的住院押金,玉芬媽就給她打電話,讓玉芬拿錢去,玉芬想都沒有想的去交了錢,等玉芬回到家的時候,把這事告訴了老公,老公並沒有生氣,只是告訴玉芬以後提前和他說一聲。

玉芬和老公結婚好幾年,都一直沒有要上孩子,老公就讓她辭職在家,好好養養身體,可是玉芬哪裡敢辭職,她爸媽那邊還指著她的工資養老。

她的工資都偷偷的填補了娘家,這些她從來沒敢告訴過老公。

玉芬有個弟弟,玉芬結婚時弟弟還在讀大學,等她弟弟大學畢業,玉芬父母讓玉芬老公幫忙找個工作,最好是能夠活少點,工資高點的,她老公就幫她弟弟在朋友的公司找了一份市場部的工作,弟弟在那裡做的也還算可以。

有了弟弟的工資,家裡也暫時不用玉芬接濟了,玉芬也在那段時間裡順利的生下了女兒,她老公別提有多高興。

年初,弟弟談了個女朋友,玉芬爸媽再一次找到了她,要她幫弟弟買一套房子,準備結婚,可是玉芬哪裡有那麼多錢,玉芬解釋說,她老公的單位這幾年效益不太好,家裡的存款也不是很多,可是玉芬爸媽說算借玉芬的,等以後還會還玉芬。

玉芬知道老公不會答應拿出那麼多錢,就偷偷把錢拿回娘家,誰知,老公突然提出換車,給弟弟買房的事玉芬就瞞不住了。

老公知道了之後,跟她發了好大一頓脾氣,他說這14年,他一直都知道玉芬有在拿錢接濟娘家,他覺得這沒有什麼不對,但,他感覺玉芬的父母總是在不斷索取,而玉芬結婚10來年,似乎心裡只有娘家。

最後,玉芬老公說這日子沒法過了,提出了離婚。

離婚後,玉芬以為父母會理解她,安撫受傷的她。

沒想到她在家才住兩天,父母就嫌棄她離婚丟臉,怕她影響弟弟的婚姻。一氣之下,玉芬從娘家跑到了我家。

玉芬給她弟弟買房時,我就跟她說過,農村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

女兒出嫁之後,就是別人家的人,和娘家之間只是親戚關係,即便女兒出嫁之後,即使有心照顧自己的母親,也要顧及婆家人的態度。

然而很多女性的人生會被娘家「養兒防老」的道德觀綁架,曾有人說,婚姻不幸的女性,是因為她的原生家庭是最大的PUA。

永遠理所當然的索取,永遠理直氣壯的打擊。

這樣的女性,即使結了婚,也敏感,自卑,沒安全感。

那麼,被原生家庭道德綁架的女性就再也沒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電視劇《安家》里的房似錦被原生家庭傷害了無數次,但是房似錦沒有執著於憎恨或者埋怨,她獨立成長,最後身價過億。

被原生家庭傷過的孩子,也能有所成。出生並不能由我們自己決定,那麼,如果沒有出生在很理想的家庭,該如何修正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影響作用而成,所以並非不能改變。原生家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我們發現自己,做自己,並且保持親密關係。

首先是,目標指向性。

目標指向性就是,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知道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有明確的目標,真實的表達自己,不被其他人所影響。

因為目標指向的人,專注於確定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需要別人的認同和尊重,這樣的關係不靠利益或者情感維繫。

其次是,能夠區分思考與感受。

注重別人感受的人,在與人交往時,往往非常敏感脆弱,並且常常為了某些事情,做出不合理的妥協,又或者過於情緒化。

愛思考的人有自己的立場,同時也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他們願意接受各種信息,但不會被情感所控制,也不會指責跟自己觀點不同的人。

總結來說,就是兩個原則,一是要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二是靈活善變,擁有改變現狀的積極性和動力。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適度定律」。

說的是在人際交往中要懂得把握好一個度,超過這個度,人際關係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人生中,不管是親情也好,愛情也罷,都逃不過關心則亂、物極必反的規律。

原生家庭不好並不可怕,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我們就可以趨利避害,發現自我,成就自我。

武巧輝 • 3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720次觀看
楓葉飛 • 960次觀看
楓葉飛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610次觀看
楓葉飛 • 960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740次觀看
楓葉飛 • 650次觀看
楓葉飛 • 960次觀看
楓葉飛 • 1K次觀看
武巧輝 • 490次觀看
武巧輝 • 2K次觀看
武巧輝 • 400次觀看
武巧輝 • 540次觀看
武巧輝 • 1K次觀看
武巧輝 • 730次觀看
楓葉飛 • 3K次觀看
楓葉飛 • 1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