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一個媽媽說起這最近和兒子的相處:因為疫情期間,她兒子隔離在另一個城市的奶奶家了,她們兩三個月沒在一起。
孩子再回來,同事工作又開始忙。這個五一節,是半年來她第一次這麼長時間陪孩子。
同事說,她能感覺到孩子特別珍惜跟她在一起的時間,不但一直粘著她,並且,非常在意她的情緒變化。
同事稍有凝神,孩子就會端詳著她的臉問:「媽媽你怎麼了?」生怕她不高興。

不但如此,孩子還特別喜歡「討好」她,吃什麼東西,都會冷不丁地塞到她嘴裡一點。
有時是一個剝好的鵪鶉蛋,有時是一顆小小的杏仁,有時是一小塊水果。
每當媽媽露出微笑,孩子都開心又滿足地問:「好吃吧,媽媽?」
看到孩子這樣,同事自覺欣慰也有些心疼。
她特別能理解孩子害怕再次跟媽媽分開的擔憂,也理解孩子發自內心的那種願望:
「我喜歡媽媽,所以我願意讓媽媽開心。」
「我愛媽媽,所以我希望媽媽跟我在一起也很開心」。
可大多數媽媽,意識不到自己常態化的情緒狀態,對孩子有多重要。
01
媽媽不快樂,
孩子也不敢快樂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小時候,是要依賴父母生存的,所以,他們對父母,有一種天生的忠誠。
他們不但會忠誠父母的觀念,也會忠誠於父母的情緒狀態。
我記得小時候班裡有個夥伴,一個很活潑的小姑娘。每年,她都會「季節性」的憂鬱一大段時間。
她是班裡的好學生,可每到那段時間,她上課情緒低落,不積極回答問題,作業懶得交。
下課也不再跟我們玩遊戲,總是一個人在座位上發呆,放學時,還總磨磨蹭蹭不回家。

後來才知道,她家兄弟姐妹多,每到春天,都會面臨「計劃生育罰款。」那時,她父親常年在外務工,母親留在老家一人養育她們。
本來孩子就多,經濟上捉襟見肘,再有罰款,她母親就整天愁眉苦臉,唉聲歎氣。
這個小夥伴,很愛她媽媽,媽媽不開心,家庭氛圍凝重,她也變得惶惶不可終日,整個人都很消極。
媽媽的情緒狀態,就是孩子的晴雨錶,媽媽不開心,對孩子也是一種巨大的壓力。
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教授,就曾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 「靜止臉實驗」:
起初,媽媽很開心地陪孩子玩,孩子也很高興;
隨後,媽媽面無表情,孩子意識到了什麼,他對著媽媽笑,企圖用剛才的動作吸引媽媽注意;
可媽媽繼續面無表情,孩子煩躁起來;
2分鐘後,面對一直沒有表情,也沒有回饋的媽媽,孩子崩潰大哭;
這時,媽媽趕緊回應,孩子終於如釋重負。
這個揪心的視頻,讓我們看到:
孩子很敏感,他們很小就能注意到母親的情緒狀態了,並且,他們會隨著母親的情緒,調整自己的行為。
孩子大一點就會覺得,如果自己開心,那意味著跟母親不再一致,他們的快樂也不會輕鬆。
而一個孩子,他寧願不快樂,也不敢背負背叛父母的壓力,獨自快樂。
02
媽媽不快樂,
孩子性格底色也會受影響
網上有一個問題 「有個負能量的媽媽是什麼體驗?」
一個網友講述了她媽媽的故事:
她媽媽當年被外公逼著嫁給了大她7歲的工程師老爸,得以進了城,並安排了正式工作。
可媽媽對爸爸並不滿意,這份恨屋及烏,直到她們姐妹兩個出生、長大,都沒有緩解。
媽媽既不離婚,也過的不快樂。
雖然媽媽每天也把日子過得很有「聲響」,可那種聲響是摔摔打打,罵罵咧咧。
她和姐姐從沒得到過媽媽一個溫暖的懷抱,更不要說看到媽媽時常浮現的笑臉了。
她們姐妹,很小就承包了家裡的大部分活,整個童年,過的壓抑又沉重。
根本沒有犯錯不犯錯一說,只要媽媽本就陰鬱的臉有一絲波瀾,她和姐姐就一直揪著心,成天惴惴不安。
做事也更加小心,生怕不順媽媽的眼,再遭板子打,或被罰跪搓衣板。
在這樣的環境裡,她和姐姐成天大氣不敢出,即便在學校裡,也總是繃著一根弦。
長大後,姐姐變得冷漠難以接近,而她,則變得跟媽媽一樣暴躁,很難用細膩溫暖的心,去接受一份感情,體會一份愛……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曾說:
「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聖而威嚴。
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物件,自然會把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全盤接受下來。」
孩子的世界很小,媽媽不快樂,孩子身體裡也會儲藏很多負能量,積鬱久了,這些負能量,就是孩子性格的構成。
有的孩子長大後,能覺醒,讓自己一點點走出來,而有的孩子,則會帶著這種陰鬱、沉悶的性格,不開心、壓抑的過一輩子。
03
做媽媽,
責任和自我同樣重要
我身邊一個媽媽曾抱怨說: 「我一幹家務就滿腹委屈。每天白天,要看老闆臉色,晚上回家,還要做家務要輔導孩子,感覺生活枯燥無趣」。
我很理解這個媽媽,從世俗的角度看,她就是我們身邊千千萬萬的「好媽媽」:
要堅持工作,要陪伴孩子,還要周全家庭。
可這樣的媽媽,卻委唯獨屈了自己,她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喜悅,對生活也說不上真正熱愛,那些欣喜的蓬勃的生命力,在責任的重壓下,無法在她們心裡生根發芽。
這樣的媽媽,看似盡職盡責,可其實在精神深處,也給不了孩子更多引領。
《愛的藝術》一書中認為,好的母愛有兩點:
一方面,母親應該對孩子的生命成長負責任;
另一方面,一個好母親,能賦予孩子對生活的熱愛。
不是我們不提倡媽媽們盡職盡責,而是我們應該看到, 母愛,其實有更厚重的本質。
綜藝節目《媽媽咪呀》第五季的總冠軍王蕾蕾,是一名盲人模特。
她18歲那年,患上了罕見的視網膜病,24歲時徹底雙目失明。
作為一名模特,不能看見舞臺,不能看到自己漂亮的禮服,從職業的高光時刻,一下跌倒無盡的黑暗中,這對誰,都是不小的打擊。
可王蕾蕾卻非常樂觀, 她在養育孩子的間歇裡,記錄自己經歷的點滴,並請人幫忙整理文字出書成冊。
她還藉助手機的語音功能,開網店賣化妝品,有了自己的事業。
眼前是黑暗的,但日子卻是五彩的。
王蕾蕾說:「我想讓我的孩子知道,媽媽只是雙眼看不見了,但我們還有手有腳,還可以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王蕾蕾的兩個兒子,在媽媽的薰陶下,也很樂觀、禮貌、得體。
試想,如果王蕾蕾沒有在精神上取悅自己,全盲的她,又有多大餘力,帶孩子精神上的成長?
沒有誰的日子,總是一帆風順,也沒有誰天生樂觀。
一個媽媽的最佳狀態,是媽媽愛自己,愛生活,那份愛滿溢出來,滋養到孩子,讓孩子深深感受到:
生活很美好,有希望,也有動力,讓人神往。
04
懂得取捨的媽媽,
更能雙贏
記得楊瀾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
「你的孩子,十年沒有吃過媽媽親手做的菜,他們的幸福感怎麼樣?」
楊瀾說:
「我的孩子有一個不會做飯的媽媽。
但是他們有一個見多識廣總是興致勃勃的媽媽。
每一個人都有缺憾,也不必苛求做到完美。」
是的,做媽媽,養育責任,生活壓力,已經夠繁重,我們不必處處苛求完美。
養育孩子的責任重要,媽媽取悅自己,也很重要,如果真的沒那麼多精力,就要學會適當取捨。
每天留點自己的私人時間,保留一點自己的愛好,多愛自己一些,讓自己發自內心快樂起來。
一個有自我,愛自己,散發著蓬勃生命力的媽媽,是家庭裡需要的,更是孩子樂意看到的。
而一個快樂的媽媽,能讓家庭有溫度,能讓孩子有希望,也能讓自己在放鬆的心態中,去追求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