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朋友最近聊這樣一個話題身為父母,做錯事了,用不用給孩子道歉?
幾個朋友觀點迥異,朋友A是一個比較強勢的家長,他認為父母不應該給孩子道歉:
「99%的事情都是從愛護孩子的角度出發的,就算有些事真的錯了,但出發點也是好的,孩子長大以後會理解父母的」。
朋友B是個溫和派,她一直和八歲的女兒姐妹相稱,因此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
「父母孩子都是平等的,有錯應該承認,造成後果應該道歉,這樣才能讓孩子也能有錯必改。」
而朋友C的回答則是最有趣的,他們家的做法是白天批評,晚上道歉:
「我和老公要是有什麼錯的,晚上了等孩子睡著了,對著那個睡著的小天使道歉」!
我們幾個人都鬨笑,問他對著睡著的人道歉,對方能感動麼?
但是他們兩口子的回答還是那麼有趣:道歉是一種態度,說明認可孩子才是正確的,但不當面道歉實在是放不下面子啊。

那麼,孩子發現家長犯錯了之後,家長需要給孩子道歉麼?
我認為,對錯並非絕對,但家長道歉,是表明一種態度,是給孩子樹立正確對待自身問題的一種示範。但至於怎麼道歉,則是一種技巧。
家長道歉要講方法
孩子需要一個道歉,更多是因為他們受到的委屈,但家長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卻應該有不同的道歉方式。對於低齡孩子,家長只需要用具體的行動和語言,讓孩子明白父母做錯了,而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什麼就可以了,因為孩子太小,無法理解大道理。
進入少年期的孩子,更適合語言的溝通,道歉的時候更應注重與孩子交心,因為讓孩子從家長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才是最重要的。
道歉的態度需誠懇
任何一個道歉,態度都非常重要,家長作為成年人,這個道理無需多言。很多不誠懇的道歉,多數都是因為心有不甘,或者虛與委蛇。
試想與孩子的道歉,其實是一種通過錯誤的事兒進行的正向教育,如果這種教育都帶著敷衍態度,那孩子根本無法從父母這裡學習到任何東西。
而且,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什麼是誠懇,其實孩子是極為敏感的,所以家長切不可因小失大,喪失了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讓孩子懂得道歉的意義
社會交往中道歉的目的很簡單,請求對方原諒自己的錯誤。
而對於家庭教育來說,父母和孩子道歉,一部分原因獲得孩子原諒,還有另外的原因,比如因為誤會批評了孩子,用道歉安撫孩子的委屈情緒;
或者無法兌現承諾,告訴孩子承諾的重要性,父母盡力但仍不可為。
總之,父母和孩子道歉,重點在教育,因此應該通過自己誠意的道歉,讓孩子明白道歉的原因,這才是道歉的意義所在。
可能還會有家長說,道理我都懂,但是身為家長還是低不下身段,甚至經常用錯誤的方法來逃避道歉。
比如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轉移話題,希望孩子了忘了這件事;
或者當孩子一再追問時,自己隨便許個承諾,希望用給予還換取孩子別抱怨;甚至還有一種最錯誤的方法,就是拉別的成年人的錯誤行為,來為自己掩飾,仿佛告訴孩子:別人也是這麼錯的,所以你別怪家長!
其實這些做法不當之處在於傷害家長的權威性。
在絕大多數家庭中,父母是家庭中的絕對統治者,在孩子看來也是一位榜樣,如果家長在自己犯錯的時候,避而不談或者視而不見,只會不斷弱化自己的形象,正在叛逆期的孩子甚至會以此為藉口,將父母放在自己的對立面,這,才是最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