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幸福的源泉,父母做好5件事,讓孩子「幸福」一生!

2020-06-24     曹強育     反饋

那天在地鐵上,聽到一個小女孩問她媽媽什麼是幸福,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的一首詩:

對大自然來說: 幸福感 是每一朵花綻放的驚喜; 是大地久旱逢甘露的感動; 是雨過天晴後天邊的一抹彩虹; 對家庭來說: 幸福感 是父母在迎接呱呱墜地的新生命時的喜悅和滿足; 是父母看到孩子在成長道路上踩下的每一個堅實的腳印; 是無論父母有多老、孩子長多大仍然在一起享受每一次的親子時光的親密;

幸福感是一道可以有無數種解題方法的題,無論運算過程怎樣,答案都叫「幸福」;幸福感是一種無法言喻卻真實的感覺;幸福感是一種常伴身邊卻需要我們去尋找和體會的心態;幸福感是一種「你快樂我就快樂」的滿足。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塔爾博士提到過: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所以培養一個人的幸福感要從娃娃抓起,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教會孩子正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感,讓孩子從小就成為一個能感知幸福的人,這比培養孩子的智商情商更為重要。

幸福感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說到幸福,會讓人想起一部法國電影《少年斯維派的奇異旅行》,電影講述了是一個從小居住美國蒙大拿州12歲的小男孩斯派維,因為發明了永動機被授予了世界科學大獎貝爾德獎,並邀請他去華盛頓去做一次演講,他瞞過了所有人獨自一人乘坐運貨的貨車出發了,開始了他的奇異旅行。在這裡不過多向大家介紹斯派維的旅途經歷,而是介紹斯派維的生活經歷。

斯派維的父親是一個牛仔,母親是一個昆蟲學家,還有一個愛美的姐姐,以及斯派維的雙胞胎弟弟雷頓,然而弟弟在玩弄一隻卡殼的槍時,不小心發生意外身亡了,而當時斯派維就在當場。

從此以後全家不再提及弟弟雷頓一點一滴,但是這件事卻成為斯派維心中的一個「結」。

在演講中,斯派維終於有勇氣提起弟弟死亡的事情,他說:「我弟弟去世了,可是沒有人說起這件事,而弟弟是和我在一起做『實驗』時不小心打死自己的。」 演講結束後爸爸媽媽來接他回家,媽媽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不是誰的錯,只是個意外。」姐姐也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來自家人的關懷和理解讓斯派維感到來自家庭的幸福,這讓斯派維的沮喪和愧疚瞬間被這種來自幸福的力量給治癒了。

家庭的溫暖,是幸福的源泉,而幸福感又賜予我們以力量。它讓我們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並懂得為之而努力奮鬥!從小就擁有幸福感的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或挫折,都能以堅強的心態和樂觀的態度去積極解決。

無論生活富裕還是貧困,無論平凡還是偉大,擁有幸福感的人都是對生活充滿著熱愛,對工作充滿的熱情,永遠是積極樂觀,能量滿滿的那一個。

最能提升孩子的幸福感的五件事,家長應該知道

1.父母相愛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時時刻刻的在影響著孩子「三觀」的形成、習慣的養成等。所以父母要重視榜樣的作用,並將這種榜樣的作用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

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句話:「 一位父親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愛他們的母親。因為生活在丈夫愛中的女人,會寬容對待身邊每一個人,會創造出一個愉悅溫馨的家庭氛圍,一個家庭擁有這樣一位女人,最直接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孩子。

父母之間相愛,體會最深的就是孩子,他們從小就會懂得喝感受著愛與被愛的幸福感,從小內心充滿的就是愛與理解,和家庭的那份責任感,日復一日的感染著,將這種能力印到靈魂深處。

2.學會傾聽

美國的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訪問一名小朋友時問到:「長大後你要做什麼?」小朋友說:「我要當飛行員!」主持人接著問:「那萬一有一天,你駕駛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引擎全都熄火了,怎麼辦呢?」

小朋友說:「首先我會告訴飛機上的所有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會背上降落傘包先跳下去。」所有的觀眾都笑了,但是主持人專注的看著孩子,發現孩子的情緒有些激動,覺得孩子應該還有沒說的話語,就問到:「為什麼你要先下去呢?」

小孩激動的說道:「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主持人林克萊特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傾聽,或許當孩子說要先跳下去的時候,有的父母或者老師就會急於打斷孩子,並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做出批評,批評他不顧他人安危,臨陣脫逃等等。

當孩子要和父母說話的時候,父母要儘量將手中的忙著的事務放下,眼睛專注且面帶微笑的看著孩子,在孩子沒有講完之前,無論對與錯都不要打斷他,直到他把話說完。

傾聽是雙方進行有效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傾聽者要與傾訴者共情。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父母的善意和在意,才能讓孩子有被愛的幸福感。

3.家庭的儀式感

有的父母會有這樣的感覺,為什麼給孩子各種物質上的滿足,怎麼孩子還不太高興呢?要什麼給什麼,為什麼孩子反倒不當回事了呢?那麼爸爸媽媽們不妨在生活中多增加一些儀式感吧。

童話故事《小王子》裡有一句話非常好: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家庭中的儀式感可以是家庭成員的生日那天,無論大家有多忙,無論是什麼天氣,大家都要圍在一起為他過生日;

可以是家庭一些重要的紀念日,大家一起準備飯菜,一起相互祝福,一起拍一張全家福;可以是每天睡前大家相互之間的一個擁抱、一個晚安吻……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孩子從家庭中得到的幸福感,遠大於從物質上獲得的幸福感,甚至遠超過從學習中獲得的成就感。

這些有愛的畫面都將成為孩子成長的見證和回憶,充滿儀式感的家庭生活充會讓孩子深刻體會到來自父母的愛,來自家庭的安全感,只有這樣孩子才有直面人生的勇氣,才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4.讚美孩子

中國的很多父母缺乏的就是對孩子身上優點的發覺和進步後的讚美,而更多關注的卻是孩子身上的缺點和問題。很多父母的共識就是「孩子有優點是應該,取得進步也是正常,沒什麼值得表揚的。」

席勒說:「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同樣我也非常討厭別人的指責。」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肯定、被父母讚揚,父母的一句:「爸爸媽媽相信你能行的!」遠勝千言萬語。

在鼓勵和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是充滿自信的,充滿希望的,充滿幸福和快樂的。父母對孩子的肯定和讚美,讓孩子的幸福指數瞬間飆升,幸福感充斥著孩子的內心,進而有助於孩子開闢更大的進步空間。

5.學會滿足

著名作家普希金寫過一個叫《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講的是一對打魚的老夫婦偶然間打上一條可以幫助他們實現願望的金魚,由於老太婆的貪婪,許下的願望一次比一次奢侈,最後金魚收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重新變回原來的樣子。

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追求幸福的權利和自由,但是要量力而為,不懂得滿足現狀,一味的追求虛無縹緲的、不切實際的生活最後就會想那個老太婆一樣變得「一無所有」。

​世界上的好東西無窮無盡,各種誘惑也無窮無盡,懂得滿足的人,才會獲得更多的快樂和幸福。

父母不但要讓孩子體會到幸福,更要讓孩子懂得幸福的底線——不羨慕他人,珍惜眼前的擁有,盡自己的能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幸福感。

「幸福」是千百年來永恆的話題,這其中包含這人們美好的願望和期許,包含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包含著更多的感受和體會。幸福很深奧,也很簡單,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幸福感,是孩子享用一生的、永恆的精神財富。

所以,孩子的幸福感是父母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