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帶孩子去滑雪。雪場裡全都是大人帶著孩子在玩:大一點的孩子在「雪山」上排隊滑雪,體驗從高處滑下來的那種刺激;而小一點的孩子就在冰雪天地玩雪,滾雪球、堆雪人、打雪仗、坐冰車……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
這時,一個小女孩吸引了我的注意:來滑雪的孩子都是穿著運動型的羽絨服、運動褲和運動鞋來的,可是她卻穿得像個公主,不僅羽絨服是公主裙式的,腳上還穿著一雙亮閃閃發光的長筒靴。
而她的媽媽,似乎並不是陪她來玩雪的,而是為了給她拍照——她不停地要她擺造型,卻不准她去雪地裡玩:
「快起來,別坐在雪上,弄髒了衣服!」
「你看看,又在地上滾,新買的衣服都被你糟蹋了。」
「看看你,衣袖也濕了,這裡不適合我們玩,我們還是回去吧!」
……
因為媽媽的各種擔心,小女孩自然玩得不盡興,最後含著淚、怏怏地跟著媽媽離開了。
是啊,這位媽媽想培養一個漂亮的公主,卻全然忘記了「她還是個孩子」。

比起漂亮的衣裝,和媽媽手機相冊裡的漂亮和美麗,孩子更需要的是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
從「體能、智慧、心理能力」三維平衡的角度去看,大自然是絕佳的早教啟蒙教室:
無遮攔的太陽光和開闊的空間,給孩子「體能」方面的茁壯成長提供豐富養料。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孩子可以奔跑追逐飛舞的蝴蝶,可以攀爬去夠樹葉和果實,可以任意飛跑、蹦跳、喊叫,這些都會隨時隨處鍛煉到孩子的大動作和精細運動。
大自然中豐富的生物種類又是一部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於無形中對孩子們進行「智慧」啟發教育。
書本上所有的概念,孩子們都能從大自然中獲取第一手的認知。你不用費勁跟孩子描述蝸牛長什麼樣子,螞蟻住在哪裡,什麼叫做「冷」,什麼叫做「暖」,大自然都會直接給孩子最生動的答案。
大到一座山、一棵古老的巨樹,小到一片樹葉、一粒微塵,從整體到局部的豐富視角,能充分啟動孩子們的思維,並於潛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而 從心理角度來說,處於放鬆的、開闊的天地間,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濃郁氣息,隨性去蹦跳嬉鬧,所有這些都與孩子們的天性相吻合。
即使大人回到了大自然,也一樣會有更加積極和快樂的感受。 從小建立起了積極的態度,自然有利於孩子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所以,父母們請儘量帶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在大自然裡撒歡。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更好地讓孩子在大自然裡玩耍,請看下面的幾點建議:
先看、先體驗,然後再說
在某個時刻,一隻剛剛蛻變的蝴蝶正在使足了勁兒想要展開她迷人的翅膀;一頭孤獨的小鹿正凝視著一片森林空地;兩隻小鳥兒站在樹枝上聚精會神地對唱;一群螞蟻緊張有序地搬運食物……
這樣的自然場景很容易就會牢牢抓住孩子的全部注意力。
孩子對他們正在看的任何東西都有了不起的接受能力。不要急著打擾他們。因為你的孩子要去瞭解他身外的事物,讓他變成事物中的一份子去瞭解,比直接告訴他相關知識這種方式,更能讓孩子加深對身外事物的理解。
孩子們很少會忘記一種直接的體驗。
別為不知道動植物的名稱而感到難為情
很多父母糾結於自己懂得的自然知識有限,所以當孩子問起動植物的名字而自己無法回答時,就會覺得尷尬,再或者隨便給出一個答案去搪塞孩子。
其實都沒必要。
相比那些鮮活的生命本身,一個名字實在膚淺得很。除非孩子對於那樣東西特別感興趣,那麼如之前所說的,可以引導孩子回去查閱資料,為孩子提供工具上的幫助。
即使是一棵你怎麼也叫不出名字的樹,你仍然可以陪伴孩子用另外一種角度去感受它,比如去聞一聞,摸一摸,靜靜地坐在樹下觀察它的枝條和葉子,以及看樹葉的縫隙中,太陽的光線是如何閃爍和變化。
光是這些體驗,就足勝過一本厚厚的教科書和一堆的解釋了。

穿一身舊衣服,慢下來,靜下來
舊衣服的好處是,能放開玩。
記得一位老人說過:住在樓房裡,總覺得不踏實。腳不著地的感覺,整個人和心都沒著沒落。
沒錯,人原本和動植物一樣,是從這腳下的土地裡生長並繁衍出的。土地孕育我們,同時給我們力量。
帶著孩子,找一些有草地或者樹葉的地方,躺下。也可以靠在一棵樹上。靜下來,放輕鬆。想像自己和腳下的土地和身體的一切都是融為一體的。
有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與自然變得和諧統一時,他與其他人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和睦。因為與大自然擁抱的過程,自然把我們接納為自身的一部分,如同生命初期父母無條件接納我們、滋養我們一樣。這是一種重要的生命能量的補償。
蒙上眼睛,調動孩子們的手、腳、皮膚、耳朵、鼻子和心
去大自然,如果只是走馬觀花,也並不真能有太多收益。我們的建議是:蒙上眼睛。
這個辦法可以把我們從自我關注中轉移出來,釋放我們的意識去更多地關注我們周圍的世界。我們平日裡過於依賴視覺了,一旦不能去看了,我們就必須回到使用那些沒有用到的感覺去聽、去觸摸、去聞。
譬如,你可以叫孩子閉上眼睛,用臉頰去蹭蹭樹皮,或者聽一聽大地的心跳。這樣的體驗,可以成為孩子一生中無法磨滅的記憶。
閉上眼睛後,其他的感官就會被喚醒,這樣一種新奇的體驗,也會幫助我們變得更平和。
TIP: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們和他們的教育觀點在強調要回歸自然,想要「放養」孩子,並且大有將所有人造物品徹底摒棄的「趨勢」。
這其實又走了極端。
自然的最大特徵,即與孩子們的天性是高度吻合的,接近生命本真的狀態。
自然,與其說是一種存在,不如說是一種態度。與自然貼近的過程,其實就是認識自我的過程。
如果我們能夠持一種包容、接納的心態,那麼自然就在我們身邊,而育兒的旅程,也不會那麼糾結、那麼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