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慮孩子情緒,就講道理也是一種「家暴」!孩子發脾氣時別講道理,做3件事才有效!

2020-06-23     曹強育     反饋

有一個視頻,短短五分鐘,看得我胸口發悶。

標題很扎眼:《這是我見過最可怕的孩子》。

視頻一開始,孩子就開始暴走、怒吼,看見人就打,目之所及的東西拿起就扔,哪怕是沉重的桌子,都能掀翻。

看見孩子這般模樣,媽媽拽著他,只說了一句「發什麼脾氣」,就把他移交給育兒師處理。

孩子哭得歇斯底里,扯頭髮,脫鞋子,用盡全身力氣去反抗,但是沒人理他。

最終,育兒師用「淘氣椅」把他治服。

這個視頻在網上引發了熱議,網友們紛紛加入到對熊孩子的口誅筆伐之中。

這種小孩太恐怖了,長大後指不定幹出啥事呢。太可怕,這種孩子只要打不死,就往死裡打!就要把你治得服服帖帖的,看你還敢不敢作妖。

看起來,所有人對懲治結果都很滿意,包括他的家人。

最後,孩子被要求主動抱一下媽媽,有人看到了皆大歡喜。

而我看到的只是深深的無助,那是來自孩子眼睛裡的失望,空洞無光。

這個孩子平常到底接受著怎麼樣的教育,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們無法想像。

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當育兒師教育孩子時,媽媽置身事外,冷眼旁觀,沒有任何神態和表情;我們看到的是,這個孩子連情緒都無法控制,無法表達,只知道用最習慣的本能發洩——打人、大叫、扔東西……

自始至終,沒有人給孩子一個擁抱,沒有人問一句「孩子,你怎麼了?」

何其悲哀和可憐!當孩子「發脾氣」,尋求你的關注,找尋他的歸屬時,卻被大人刺傷,一無所獲。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當孩子無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或者父母總是讀不懂孩子的意思時,孩子會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面對孩子情緒失控、發脾氣、哭鬧時,父母們都很頭疼,並且很排斥孩子的這種狀態,並熱切地渴望「掌控局面」:跟孩子講道理;直接冷處理;對孩子妥協……

我們做了很多功課,卻忽略了最重要的第一步——接納孩子的情緒。

孫儷之前曾發微博分享自己育兒觀: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沒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顧慮孩子情緒,就講道理也是一種「家暴」。

但其實,孩子發脾氣是好事,圍追堵截地控制孩子的壞情緒,才是壞事。

上週末去商場,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扯著媽媽的衣角說:「媽媽我要吃這個!」

媽媽也不回頭看小女孩,就拉著她要往前走:「你還在咳嗽,不能吃雪糕。」

小女孩甩開媽媽的手,一屁股就坐在地上,不依不饒地說:「我就要吃!我就要吃!」

媽媽有些惱怒,沖著小女孩大聲說:「不是跟你說了你現在不能吃嗎?」小女孩被媽媽嚇到了,哇地哭出來:「我就要吃!你不買我就不走!」

結果媽媽直接就是一句:「你不跟上來,就把你留在這裡了。」不管還在地上鬧騰的女兒,徑直走了。

被丟下的女孩頓時止住了哭聲,見媽媽越走越遠,只好氣鼓鼓地追上去。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認為: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有問題。

研究表明,大腦中負責情緒控制和自我平靜下來的前額皮質部分,在一個人長到20~25歲之前尚未完全發育成熟。

大人管理自己的發脾氣行為尚且如何難,孩子更甚。

那位媽媽簡單粗暴地用威脅的方式壓制脾氣,表面看似解決了問題,卻為孩子日後的行為埋下了後患。

孩子的情緒得不到紓解,積壓在那裡,他也就很難真正有心理空間去學會「有話好好說」。

而且,你的不理解和阻攔,還會成為孩子額外的打擊。孩子的情緒不被父母看見,委屈和憤怒都會翻倍。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

一個叫媛媛的女孩,只有5歲。因為在睡覺前要吃甜食,被媽媽說了一頓。媛媛不聽話就開始發脾氣,媽媽也不示弱,把媛媛一頓胖揍。

因為媽媽工作了一天很累,實在沒法忍住自己的怒氣。

第二天早上,媽媽去叫媛媛起床,可孩子說自己的腿疼不能走,媽媽以為孩子還是在耍性子,執意讓她起來,可媛媛仍舊說起不來,媽媽才著急去了醫院。

醫生說是過度驚嚇再加上外力導致腿部間歇性失去知覺,所幸觀察一兩天就沒事兒了。

孩子發脾氣往往會激怒大人,如果我們用暴力或者語言冷暴力制止,讓孩子的情緒無處表達,憤怒和恐懼會嚴重損傷孩子的成長力。

如果孩子的情緒長期不被看見,甚至被打壓、被否認,長大後一旦遇到問題,還可能重回早年的情境中,習慣用哭鬧、撒潑、蠻橫不講理、打砸東西等訴諸行動的方式去應對,甚至出現自傷和自殺行為。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媽媽在責備孩子,孩子坐在床上,強忍著憤怒,與媽媽對話:

你為啥要關門?我想靜一靜,又怎樣? 你今天的事情是錯了還是對的?錯了,那又怎樣?你到現在都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我已經承認我的錯誤了,你們為什麼還要怎樣?你們為什麼要那麼兇惡地來對我? 你態度不端正。我態度不端正,那你態度也不端正啊!

你靜完了,寫個書面檢討!我不寫,口頭上我已經直接說了對不起三個字。

她反復強調,自己想要靜一靜,媽媽似乎還對她的認錯態度不滿意,不依不饒地問她承不承認錯誤,並且要求她寫書面檢討書……

是的,儘管我們一再努力,但孩子並不會完全按照我們所期望的方式生活。

前面說過,當孩子需要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對抗我們的時候,一定是他們心理有需要、有情緒,沒被看見,沒被滿足。

我們需要找到這個脾氣背後的一些需求是什麼。

只有解決了那個需求,才能理順孩子的脾氣。

首先,優先處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立刻滿足,或者做引導。

正如孫儷所說,當孩子發生憤怒、不滿的情緒時,最好先給孩子擁抱和關懷,讓孩子知道我理解你。

我們可以先跟孩子有身體上的接觸,給他一個情緒上的共情,讓他知道我們理解他為什麼發脾氣。等他的情緒稍微好一點,我們再和他一起去商量。比如說,「你因為……,所以很生氣/傷心/難過/煩……」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