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縣裡的電路經常故障,一故障,就要停電半天,到一天的地步。沒有電,沒有水,我只能跑去農村找素材。
好在,每次縣裡沒電,農村卻是有電的。我這次去農村,聽一個年輕人說起了自己的姥爺。他也不是要批判誰,就是很感慨,想要站在自己的角度,發表一下意見。
他姥爺今年已經80歲的高齡了,按說這是全家人的老壽星,全家人都該當老小孩哄著的。但是,他的姥爺的晚年過得並不好。
老人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老人的大兒子,前幾年去世了。老人白髮人送黑髮人,非常難受。
這個年輕人說:「我姥爺想起我大舅就哭。他覺得我大舅是他親兒子,但是他生病住院的時候,我大舅根本就不願意給他治病。我大舅跟我媽她們吵架,他說,我姥爺已經活了70多了,難道還沒活夠嗎?他覺得我姥爺這個歲數的人,生了病就不該治,多活幾年又怎樣,不過是浪費錢。」
我問他,最後是誰出的錢給老人治病。
年輕人說:「是我姥爺自己。我姥爺自己有錢,足夠自己治病養老了。但是我大舅覺得我姥爺那些錢,都該留給他和我小舅,不該都花了。他覺得我姥爺多花一分,他就要少分一分。」

這個年輕人剛上大一,有點「憤青」。他開始跟我說,他姥爺家的一些家事。
「我姥爺今年又病了一場。我大舅不在了,換成了我小舅反對我姥爺治病。我小舅比我大舅精明很多,他提出不讓老人拿錢治病,他要和我媽她們一起拿錢給我姥爺看病。這樣的話,我小舅只出四分之一。
可我兩個姨都不同意,我媽在家屬於那種隨大流的。我兩個姨說,家裡的房子和地都給了我大舅和小舅。老人生病了,就該兒子們出錢,因為兒子們分了東西了。
她們姐妹三人可以輪流照顧,照顧一年都行,但就是不拿一分錢。因為,她們沒分家裡的東西。
因為,我姨她們一分錢也不肯出,我小舅就又跟我大舅一樣,不想讓我姥爺治病了。」
這個年輕人的小舅跟老人送了好吃的,跟老人談心。談話的內容是這樣的:「爹,活多大歲數,算是多。你都80歲了,還沒活夠嗎?我大哥都去世了,您還活著呢。咱老了就服老,就是再花錢,再做手術,你也活不了20年了。莫非你還想熬到我死了嗎?」

老人身上本來就有病,被小兒子一氣,直接進了重症監護室。好在,過了兩天,就又轉移到了普通病房。老人的小兒子這次一次也沒有來醫院。不知道是不敢,還是生氣老人又花了很大一筆錢。
老人的女兒們輪流來照顧,等到需要錢的時候,三個女兒就會跟老人要錢。
老人對這個年輕人說:「你看見了嗎?滿堂的兒女,養不起一個老人。我養大了他們五個,到我老了,兒子只想分遺產,女兒只照顧,不出錢。我還得自己救我自己的命。你姥爺我要是沒錢,早就死了。」
現在老人已經出院了,平時還需要人照顧。因為老人有女兒,年輕人的小舅,就覺得沒自己什麼事了。他現在的說辭是:「他還能有多少錢留給我。別人的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錢都留給孩子,我爹,只想拿著錢給自己續命。」
年輕人的母親和兩個姨,都對自己的弟弟非常不滿。她們的一致想法是:「父母養了我們,我們盡我們應該盡的這份孝心。我們當女兒的至少還照顧老人了。他們當兒子的,錢不出,力不出,還嫌老人花自己的錢。老人在,就還是親人,等老人不在了,這種人斷了關係也應該。自己親爹都不管,更別說親姐姐們了。」

年輕人接著說起了他們家的第三代。
他說:「我們這一輩的人,我大舅小舅家的孩子,我姥爺生病之後,一次都沒來看過我姥爺。他們都在父母的影響下,覺得我姥爺自私。他們都覺得我姥爺就該不花錢治病。我小舅媽還跟她的孩子們說,等我老了,我就不花這種冤枉錢,還不如留給兒孫。
我和我兩個姨的孩子,都過來看過我姥爺。我表姐們,買點東西,放下就走了。我和我兩個表哥,還會陪我姥爺說會話。我姥爺現在已經不能走動了。
他就坐在椅子上,自言自語。你跟他說話,他也聽不到幾句。他看到我們來了,就說我媽她們小時候的事情。我們不提我大舅小舅,他也不怎麼提。
我媽說,你姥爺人不能動了,但是心裡明白。前幾天,我給他喂飯,他還說要把錢留給女兒們呢。
我們當閨女的誰要他的錢,只要他還有錢,只要他還想治病,我們當閨女的就支持他治病。多留一天,我們就有個爹,有個娘家回。
等你姥爺不在了,我們也就徹底沒娘家了。你小舅跟你大舅差不多,都不是什麼好人。」

我問他,如果你姥爺真的把錢留給你媽她們這些女兒,你覺得應該嗎?
年輕人說:「該是該,畢竟我媽她們這些女兒照顧了他的晚年,但是我媽她們不會要,也不敢要。她們如果要了,我小舅指不定怎麼鬧呢?估計這幾家子人都沒辦法過了。」
他走了之後,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老人自己沒錢,他的晚年該多淒涼。他生病了住院了,他的孩子們想的不是給他治病,而是怕花錢。
我多次在農村走訪,我發現農村的養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會達到一種和諧:
老人的財產都給了兒子,到了養老的時候,兒子就會多出錢出力。就像我婆婆的父母的養老,我婆婆的兩個弟弟和弟媳婦承擔了大部分。但他們也養育了女兒,於是我婆婆她們這些女兒,也會買東西去看,然後照顧一段時間。但大部分的還是兒子和兒媳婦出力。
這算是在特定的農村環境下,比較和諧的一種養老了。兒子和女兒都拎得清,自己該付出多少,並且都想讓老人過一個比較舒心的晚年。因為他們知道,老人沒幾年能活了,他們在盡最後的孝道。

最怕的就是遇到那些拎不清的兒子和女兒。
就像這個年輕人的兩個舅舅,他們分了房子和地,本該在養老的時候,多出錢出力。可他們不僅不想出錢出力,還只想著一味索取。
為什麼這裡提到女兒的拎不清。因為一些老人雖然把房子和地給了兒子,但是在女兒有了孩子之後,卻長達十年之久的幫女兒帶孩子。但有些女兒並不覺得自己在父母養老的時候,應該跟哥哥弟弟一起多出力,而僅僅是覺得就該兒子給老人養老。
這也是很多兒媳婦們不願意給老人養老的原因。
我曾經在農村的養老院,聽過一個老人這樣的哭訴:「我養了兒子也養了女兒,給兒子蓋房子娶媳婦,雖然沒看孫子,但是我對兒子也付出了。我雖然沒把財產給女兒,但是我幫女兒看了五年的孩子,為什麼到了我老了的時候,他們就都不想管我了呢?」
我深思過這個問題。
我想理出來,把我疑惑的那些問題,一條一條地分析。可後來我發現一個現實「清官難斷家務事」。可我依舊想做些努力,關於老人的養老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