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孩子的感受
有些孩子天性比較敏感和缺乏安全感,家長不經意的嚴厲苛責都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當孩子心裡有了委屈,家長要去傾聽孩子的感受,尊重並寬慰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杜絕拿「你要懂事」來逼迫孩子把委屈憋在心裡,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
不要一邊用「懂事」誇讚孩子,一邊做著讓孩子難過失望的事
家長對「懂事」的孩子做得最過分的一件事就是,一邊誇讚孩子懂事,一邊又做著讓孩子難過的事。比如家長明明知道大寶也想要新書包,卻還是把新買的書包給了二寶。一邊誇著大寶長大了懂事知道退讓了,卻又讓大寶忍著眼淚看二寶樂呵呵。家長要知道,明目張膽的「偏心」真的很傷人。

如何教出「不懂事」的好孩子?智慧家長這樣做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沒糖吃」,家長要知道這個結果的決定權在你手上。一碗水端不平最後的結果極端一點長大後容易反目成仇,普通一點的則會把這種委屈憋在心裡,離父母漸行漸遠。如何教出「哭得恰到好處」的好孩子?智慧家長這樣做。
孩子犯了錯,家長要動情動理,而非訓斥苛責
吼罵教育是有極大的反作用的,看似見效快效果好的背後,實則容易把親子關係以及孩子的心理發育推向危險邊緣。是人都會犯錯,更何況孩子呢?孩子犯了錯,運用動情動理的語言讓孩子進行錯誤的自我反思,事後多和孩子進行心靈溝通,讓孩子清晰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多聽聽孩子怎麼說,不要急於給孩子貼標籤
一碗水很難端平的時候,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切記不要用引導性的話語讓孩子往自己想的那方面說:比如雖然你希望孩子能夠把玩具給別人的小朋友,但也不要說:「你看看你這麼大了,要學會退讓了,不然就不是媽媽的好孩子」。
多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不要急於給孩子貼標籤。孩子的做法固然有時候比較自私,這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用行動去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而不是用語言的刺激去逼迫孩子委屈退讓。
給予孩子尊重
給予孩子尊重是讓孩子覺得在家長的心裡,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是不容易被忽視的個體。比如帶著2個孩子去買衣服,一個孩子買完了,雖然另一個孩子沒有要求,但作為媽媽也要詢問孩子是否需要買衣服,鼓勵孩子說出他的內心需求,詢問孩子的想法。
不管孩子想法怎樣,在父母的詢問中孩子能夠獲取到的資訊是「父母對我的尊重和在意」。孩子也能從中獲取到自信和快樂。

CiCi媽寄語:越懂事的孩子,長大越不快樂。有時候孩子表現出的懂事,也許是沉默和妥協,而非內心的真實想法。有人問「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是成功」,我想最好的回答是「十年以後你再次見到這個孩子,他依然笑靨如花,能夠和你侃侃而談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沒有壓抑、沒有隱藏、只有天真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