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化名)有2個妹妹,年僅6歲的她就顯得格外懂事,媽媽出門帶著姐妹3個出去買衣服,2個妹妹總是拉著媽媽買這件買那件,唯獨莉莉一聲不吭等著媽媽給她選好。
最後買完了,2個妹妹都買了2套衣服,可莉莉就只有一件衣服。回到家,媽媽直誇莉莉很懂事,知道給媽媽節約錢,2個妹妹太不懂事了,以後要多向姐姐學習。聽到媽媽的誇讚,2個妹妹不以為然,開心地試著自己的新衣服,一旁的莉莉強忍著淚水微笑著問媽媽有什麼需要幫忙的。

多子女的家庭,大多存在「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沒糖吃」的情況。家長總是會把重心和注意力放在家裡最淘氣的那個孩子身上,忽視家裡最懂事聽話那個孩子,美其名曰「你是個好孩子,你會理解媽媽的」。
懂事的孩子被捧殺背後的「難過」很少父母會去在意,時間久了,在父母的眼裡就成了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跟模範似的往好的方向發展,一旦哪個孩子顯得特別另類或予以器重,父母便會傾盡全力去付出,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偏心」和「忽視」。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顆糖給得不恰當,小心變成「毒」
家有多子女的家庭,難免會出現一碗水端不平的情況。家長都喜歡合自己性格、聽自己話的孩子(俗話說的對胃口)。而家裡那個老實本分,不會哭著喊媽媽爸爸的孩子,即便非常懂事,也容易被忽略。如果家長從小一昧地縱容孩子「哭」的需求,對孩子的未來是有很多危害的。
孩子獨立性差
如果孩子經常通過哭這種簡單的行為來獲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父母又輕易讓孩子達到目的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依賴型性格。生活中我們都能明白「努力才能有收穫」,這是因為父母大多數時候都會用行動告訴我們哭是沒有用的,只有自己努力證明自己才能有所獲。
家庭裡父母總是對愛哭的孩子予取予求,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是「總想不勞而獲」,這是在助長孩子的依賴性,摧毀孩子的獨立性。孩子長大了遇到困難首先想要的是求助於他人,而不是先想著自己去解決。

自私,容易形成錯誤的三觀
有個親戚有兩個子女,一個孩子A會哭深受父母寵愛,另外一個孩子B懂事容易被父母忽略。前年父親去世,母親生病。孩子A給母親打了一個電話說工作累工資少無法回來照顧,孩子B馬不停蹄地趕回來照顧。
當母親出院後,孩子B給了一筆生活費給母親,結果孩子B前腳剛走,母親就把這筆錢給了孩子A。旁人不解,為什麼這位母親要這麼偏心,母親卻只說:「孩子A生活苦,多幫幫是應該的」。然而這位母親明明知道孩子B掙錢也苦,只是因為孩子B太過於懂事孝順,把孩子B做的一切當做理所當然。
會哭的孩子大多都是自私的,因為他們只想到自己需要什麼,然後通過一些小聰明去獲取。作為家庭的一份子,他從來不會顧及那個懂事孩子的感受。甚至在他們的認知觀裡,懂事的孩子這樣做是應該的。
孩子容易變成啃老族
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明成是個不折不扣的啃老族,實力演繹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成為了媽媽偏心下的劣質產物。在這種教育方式下,蘇明成一事無成,一有需求首先想到的就是先回家找媽媽。
如果沒有後續親情和愛情的感化,蘇明成可能會有著比較悲觀的結局。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會像蘇明成這樣幸運的,不是嗎?可見這種父母給予偏愛和溺愛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消極性影響。

「懂事的孩子沒糖吃」,那些懂事的孩子他們怎樣了?
懂事的孩子太會隱藏了,他們把所有的委屈和不滿都放在心裡,雖然很難過但是我還是會完成你需要我做的事。害怕家長失望、擔心家長不愛自己、怕惹家長不開心,這些理由足以讓這個看似「懂事」的孩子拼盡全力。
懂事的孩子他們生活比較累
有了困難自己解決、有了委屈默默忍受、有了責任立馬出來抗,懂事的孩子他們的人生註定是勞累的。儘管有時候他們並不喜歡家長的安排,但是他們還是會老老實實執行家長的意願,小任性和想法都被深深埋葬在了內心深處。之所以這樣做,只是希望家長能夠省心開心一點。

懂事的孩子慢慢地失去了自我
懂事的孩子似乎是為了取悅家長而生活的:有個侄女家境貧寒,兄弟姐妹多,原本就只有一個玩具視若珍寶,但媽媽一句話借給親戚孩子玩,侄女強忍著眼淚把玩具送了出去,最後默默躲在房裡哭泣。
越是懂事的孩子,除了會取悅父母,更多的是會慢慢失去自我,任何事情往往會先考慮別人的感受,而非自己內心的想法意願。
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會過於獨立
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會過於的獨立,哪怕自己撐不下去了也很難開口找別人幫忙。為什麼呢?因為害怕麻煩別人,害怕給別人帶來負擔。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會選擇自己一個人扛,這樣的孩子情緒長久被抑制,將來遇到無法走出的困難很容易走向抑鬱。

家有懂事的孩子,作為家長該如何做?
什麼樣的孩子可以稱之為懂事的孩子?很少對家長提出要求、家長說什麼就怎麼做、主動地替父母著想、幾乎不給家裡增添麻煩、也總是讓著其他兄弟姐妹。這樣的孩子在家長們的眼裡是最省心同樣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個,面對懂事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請把「懂事」的標籤從孩子身上去掉
心理學有句話叫「小大人症候群」,意思是從小得不到關懷,從而不得已變成一個「懂事」「體諒」他人的孩子。當孩子對著年幼的孩子說出「你要懂事」、「你真懂事」這類詞語時,卻忽略了孩子會因此變得「不快樂」「委屈」。
「我家孩子真懂事」,「懂事」這個標籤給孩子帶來的不是贊許,而是壓力。家長不要總把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思想和行為強加在孩子身上,在孩子天真爛漫的年紀,不體諒、不懂事才是他們的天性。只有讓孩子不要壓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努力為自己爭取,這樣孩子將來才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