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十大補氣穴位和十大補血穴位

2020-06-16     曹強育     反饋

肺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位置:在背部,笫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調補肺氣、補虛清熱

懸鍾

歸經:足少陽膽經

位置:位於小腿外側,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作用:洩膽火、淸髓熱、舒筋脈,平肝息風,舒肝益腎

6、人體10大補血穴位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31/20315418.avif

血海

歸經:足太陰脾經

位置: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作用:運化脾血,引血歸經

天樞

歸經:足陽明胃經

位置:在肚臍左右2寸的地方

作用: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31/20315419.avif

三陰交

歸經:足太陰脾經

位置:在小腿內側,足踝骨的最高點上3寸處

作用:調和氣血,補腎養肝

隱白

歸經:足太陰脾經

位置:在足大趾的內側,趾甲旁邊0.1寸的位置

作用:調經統血、健脾回陽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31/20315420.avif

髀關

歸經:足陽明胃經

位置: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作用:理氣和胃、健脾除濕、固化脾土

下關

歸經:足陽明胃經

位置:在面部,在顴骨下緣中央與下頜切蹟之間的凹陷中

作用:通經利竅、舒經活血、促進新陳代謝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31/20315421.avif

期門

歸經:足厥陰肝經

位置:該穴位於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作用:健脾疏肝、理氣活血

章門

歸經:足太陰脾經

位置:該穴位於人體的側腹部,當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

作用:協調五臟,調節肝臟和胃部的氣血

說明:足三里、關元兩穴補氣、補血功效兼有,此處不再重複列出。

7、另外一種補氣血的方法一一泡腳

我再向大家推薦一種補氣血的方法一一泡腳。俗話說,人老腳先老。腳被稱為人的「第二顆心臟」,要想身體好,應該時刻保護我們的腳。我們都知道「病從寒中來」,尤其對於女性來講,很多婦科疾病都由體寒引起。由於女性的生理特徵,使她們的身體很容易出現氣血兩虛的問題。泡腳是調整氣血虛和體寒等問題的最好方法,長期堅持泡腳,身體會更好。

肝與腎有精血同源的關係。肝藏血、腎藏精,而精和血之間又存在著相互轉化的關係。在腎經的活躍期(下午5: 00〜下午7:00)泡腳,可以疏通腎經,促進腎藏精的功能。肝經的活躍時段是凌晨1: 00〜凌晨3:00,傍晚泡腳之後,腎貯存足夠的精華物質,會使肝充分發揮藏血的功能。肝和腎的功能正常,人的睡眠自然好,身體自然棒。

一般情況下,泡腳泡到全身發熱、微微出汗的程度就可以了。如果在泡腳後出現上半身不出汗、下半身出汗的情況,說明腎寒。這時可以邊泡腳,邊喝薑糖水或熱開水。有的人泡腳後上半身發熱出汗、下半身不出汗,這則是氣虛的表現。對於血虛的人來說,堅持泡腳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也是個非常好的方法。

人體的皮膚既是保衛身體的屏障,又可以吸收藥物的藥性。當雙腳泡在充滿藥物的熱水中時,藥力可以藉助水的熱力進入身體。根據自己的體質,我們可以配合適當的中藥來泡腳,這樣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全面地調理身體的氣血。

一般來說,容易便秘的人可以在泡腳的水裡放1〜2勺食鹽。水溫不要太燙,40°C〜50°C的水就可以了。大約泡20分鐘後,用毛巾把腳擦乾包起來。這樣泡腳不僅有明顯的通便效果,而且還可以消除疲勞、幫助睡眠。

腳臭的人可以在泡腳的水裡面放點兒醋,不僅可以除腳臭、治腳氣,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祛除風濕。

在泡腳的水裡加入生薑、陳皮和薄荷,可以暖脾胃、祛濕邪。

泡腳的水中放花椒,可以除臭祛濕、利氣行水,扶助陽氣。

痛經是體寒和氣滯血瘀引起的,可以選用白芍、益母草和當歸來泡腳。堅持用這個辦法泡腳,還可以使皮膚白皙紅潤,對改善女性朋友手腳冰涼的問題也很有效果。

有風濕骨痛、怕冷怕涼的朋友,可以選用有溫通功用的乾薑泡腳。

患糖尿病的朋友則可以用黃芪 10克、透骨草10克、伸筋草10克、花椒6克泡腳,有降糖的保健作用。

泡腳的好處非常多,但是在泡腳的時候也有4個忌諱:

一忌飯後泡腳或者空腹泡腳;

二忌水溫過高;

三忌泡腳時間過長;

四忌自作主張、亂放中藥。

另外,處於經期或妊娠期的婦女不要泡腳,身體有出血症狀的病人也不要泡腳。

健康始於足下,泡腳的關鍵在於堅持。有的人三分鐘熱度,堅持了一段時間就厭倦了,這樣永遠不會感受到泡腳的功效。無論是有規律的飲食,還是有規律的運動,只要堅持,健康就會離我們的生活更近一步。

上一頁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