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有言: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是出現的情況是早餐隨便吃,午餐湊合吃,晚餐加餐吃,一日三餐很少規律,對身體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如果家裡有娃,飲食的規律和健康更要注意,每天早起做營養早餐,不僅能保證早餐的好,其實也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營養早餐的種類很多,今天推薦簡單又美味的椰蓉麵包,我家孩子最饞這口,說每天吃都不膩,搭配牛奶豆漿,營養好味道,我一周都會做一次,一起來看看詳細做法吧。

麵包的製作是烘焙入門必須好好學的,看似很簡單的流程,要做得好吃好看,還包含了不少學問。當然整個流程的每個環節都很重要,比如選擇優質的食材,搭配不一樣的口感,比如椰蓉麵包,奶油麵包,水果黃桃麵包等,對於新手而言,這裡介紹製作麵包兩個非常重要的流程,希望對您有幫助。
1、手工揉面:揉面的過程是麵糰逐漸形成有組織有韌性的麵筋的過程。最初麵粉和其他材料混合的時候是十分鬆散的狀態,這時並沒有形成麵筋。隨著手工的揉制和攪拌,麵粉慢慢開始成團,看不到鬆散的麵粉,此時說明麵糰已經開始出筋了。很多朋友揉面發酵喜歡用麵包機,這個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對於愛好麵食烘培的朋友而言,揉面的過程是苦並快樂著的,整個過程有種圓融的感覺,給我們帶來了製作美食的愉悅。
說回揉面,我們要把面揉到擴展階段。什麼是擴展階段呢?擴展階段指的是麵筋已經擴展到了一定程度,麵糰表面較為光滑,可以拉出膜,但比較容易出現破洞,而且破洞的邊緣呈不規則的鋸齒狀。在製作甜麵包或調理麵包的時候,我們把麵糰揉到這樣的程度就可以了。
而對應擴展階段,還有一種是完全階段,製作吐司等這類需要膨脹較大體積的麵包時,一般都需要將麵糰揉至完全擴展階段,這樣才能形成有韌性的內部組織,成品拉絲,柔軟。完全階段的特點是麵糰表面會非常的光滑,可以拉出很薄很薄的膜,甚至於將整個手掌覆蓋住也沒有問題,所以有時我們也形象的稱之為「手套膜」。此時的麵糰不容易出現破洞,即使用手指捅破,洞的邊緣也會非常光滑圓潤。

2、發酵:麵糰的發酵好壞直接影響了麵包的口感,發酵不足的話,體積較小,口感很差,發酵過度的話,面包容易塌陷,而且產生酸味影響口感。針對於我們做的椰蓉麵包來說,總共要經歷兩次發酵,麵糰最佳的膨脹溫度在24~27℃之間。酵母的活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強,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減弱,甚至休眠。當麵糰達到最佳膨脹溫度時,第一次膨脹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發酵成兩倍大小,所以我們要蓋上保鮮膜發酵,使之保持在發酵的最佳溫度範圍內。
第二次發酵是因為麵糰一次發酵的時候,酵母菌已經被喚醒,但隨著發酵進行,酵母活性會隨著氧氣的減少逐漸降低。二次發酵之前,我們會將這個麵糰排氣、重新揉和、分割、造型。這時,一次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排出,供給新的氧氣,使得酵母活性提高。麵粉中糖被分解更完全,也就帶了更加不同的風味。自己做的麵包真材實料,沒有任何添加劑,也能放心給孩子吃。很有成就感,推薦周末在家都可以試試喲。

食材:
高筋麵粉300克 / 雞蛋4個/ 酵母4克 /白砂糖30克/玉米油10毫升 /椰蓉10克 /蜂蜜一勺

【烹飪步驟】
- step1 -
碗中打入3個雞蛋,放入糖,酵母。

- step2 -
把雞蛋打散至完全無顆粒。

- step3 -
蛋液中倒入麵粉用筷子或攪拌器攪成絮狀,再倒入食用油。

- step4 -
用手揉成光面的麵糰,蓋上保鮮膜發酵一小時至麵糰的兩倍大小。揉面是個體力活,也是個耐力活,但更是個圓融的享受的過程。

- step5 -
發酵好的麵糰呈現蜂窩狀。

- step6 -
把麵糰放在烘焙墊上再次揉勻排氣後分成8個大小相等的面劑子,整理成圓形。

- step7 -
準備好乾凈的蛋糕模具底部和周圍刷上一層油,放入麵糰再次發酵半小時。

- step8 -
蛋黃和蛋清分離,把蛋黃打散塗在麵糰上,色澤和口感都更好。

- step9 -
上鍋蒸25分鐘,蒸好後再燜5分鐘揭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