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媽我還能要嗎?」輔導作業的勇氣,靠家長自我鼓勵!

2019-01-28     逄艷姬     反饋

寒假到了,相信誰都想做優雅淡定的「佛系爸媽」,那應該怎樣陪孩子寫作業?怎樣輔導的效果最好呢?這篇文章就來給各位家長支支招!

看到這麼一個視頻,真是笑出了眼淚。

視頻中,因輔導小女孩寫作業,媽媽和孩子開啟「互懟」模式。媽媽哭著錄視頻,孩子哭著訴說自己的「遭遇」。戲精附身,小胳膊背在身後,學著「別人家媽媽」的溫柔,再看看自己的媽,無奈地說:「你這個媽我還怎麼要啊,你還怎麼教我?」

作為一個旁觀者,不得不為機靈古怪的小女孩點贊,能夠思路清晰地,為自己打抱不平。

前不久,葉一茜在微博上,po出了女兒森碟的作業,感慨為了造句,森碟把自己逼成了「大笨蛋」。

別管是誰家的孩子,遇見作業,都是一樣的懵。

最近,對於全國的父母來說,有一個天大的壞消息,那就是——熊孩子放假了!

考完試,拿了成績單。即使成績單上的數字再不堪入目,老母親們也懂得成績只代表過去,寒假就是拉近學渣和學霸的好時機。

可不管父母是當年的學霸,還是如今為別人師,在輔導自己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還是需要get到以下三點:

1、就題論題,切忌無形比較。

視頻中,小女孩很生氣地說了一句:「人家媽媽態度多好。」

孩子之所以會這樣說,很顯然是因為媽媽經常拿了「別人家孩子」來和她做比較。

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父母完全不必助別家人孩子的威風,來打擊自己家孩子的自信心。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認可自己。那麼,孩子就會喪失價值感,產生失落、羞愧、悲傷等消極情緒。甚至,還會對父母誇讚的對象產生嫉妒情緒。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不去加強並發展兒童的個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

鄭淵潔當初,因擅自改動老師的作文題目,被老師懲罰一邊掐手心一邊說:「鄭淵潔是全班最沒出息的人」,還要說一百遍。

因不滿老師對自己的懲罰,鄭淵潔在教室放拉炮。

發生了這件事,父親沒有責備鄭淵潔,而是把他接回家,打算親自教他。

正是因為父親的認可,鄭淵潔才沒有因退學而自暴自棄。在父親的眼裡,鄭淵潔和別的孩子一樣優秀。

不比較的父母,是孩子在成長路上的助跑器,會扶持他們走的越來越遠。

2、戒焦戒躁戒吼。

視頻中,最能get到網友們笑點的,就是小女孩由「別人家媽媽」的模式,切換到自己家媽媽的模式,那種反差的對比,真的自帶演技。

其實,很多家長在輔導作業都不太淡定。

看看上面,為了保護自己不受老母親的「抨擊」,孩子帶頭盔寫作業。

也有父母表示,娃考試了,買一個甘蔗,考好了內服,考不好外用。

現在有一個新鮮詞——恐輔症,主要用來形容父母輔導作業像渡劫,一輔導就情緒失控血壓上升的一種當代疾病。

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在舒總的一段話:「懂得接納的父母,願意讓孩子編寫自己的人生『程序』;不懂得接納的父母,會感覺有必要為孩子編寫他的人生。」

一道題對於父母來說很簡單,可對於孩子來說,也許並不是這樣的。

而且,一道題是幾個知識點的綜合考核,孩子但凡有一個點沒有學透徹,就沒法理解題的方法。

當父母又吼又叫,孩子是害怕了,但是,並不真正理解和記得父母在訓斥中教給他們的正確方法。

所以平和的態度,才是輔導孩子正確的方式。

3、正確的輔導方法很重要。

在文章開頭的視頻里,面對媽媽抱怨自己教了一個小時,孩子也沒有學會,女孩卻委屈地說:「人家媽媽是一個字一個字,把這個字放在自己孩子心裡」。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父母的解題方法是「一行」,而孩子們的理解力又是「一行」,即使父母解出題目的那「一行」就是正確的,但是,能讓孩子接受的「一行」才是王道。

兒童心理學專家尹建莉曾在女兒上小學的時候「幫忙」寫字。因老師每次布置寫字的量太大,有些女兒會寫的字,尹建莉認為如果女兒再寫這麼多,不僅消磨她學習的積極性,也減少了做其它事情的時間。於是,尹建莉就「研發」了這麼一個適用女兒的學習方法。

孩子的學習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年,如果父母想「插手」孩子的作業,就儘量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學習方法。孩子學起來輕鬆,父母輔導省時省力,這絕對是一箭雙鵰的好事。

心理學家李雪說:「我們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過程,不打擾。」

學習是孩子的事,父母輔導孩子學習,也需要尊重孩子。儘量找出一個讓彼此都舒服的「姿勢」,不要讓硝煙瀰漫在家裡,把親子關係搞的很糟糕,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知識的學習只是一個方面。除了這個方面,孩子也需要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以此來拓寬自己生命的寬度。

寒假裡,多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或者帶著孩子去外面走一走,行走在大自然里,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父母無條件地愛孩子,才會收穫一個無條件回報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