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只有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才不會痛苦不堪
回顧兒子六年的小學生涯,從一二年級的懵懵懂懂,三四年級的壓抑無奈,到五六年級迎頭追趕,雖然與其他孩子依然有差距,但是與自己相比,進步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學習能力也許是天生的,家長千萬不能強求,只有你接受這個現實,才有可能針對性的幫助他;而你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以及令人絕望的成績,那只能越來越往下滑。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非常煎熬的,經常會徹底否定自己,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家長。
而 當你願意接納孩子,更重要的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的時候,轉機也就出現了。
首先,我覺得自己是個好母親,但是我也打過孩子,罵過孩子,每每都深深自責。我曾經在網上宣洩過自己的無奈無助和絕望,等來的反而是各種板磚,像文革大字報一樣,什麼你不是好母親,絕對不能打孩子,孩子的問題家長首先要吃藥等等論調。
在這裡, 我告誡那些與我有同樣困擾的家長說,要堅信自己是個好母親,這點比什麼都重要。一個人是不可能徹底洗心革面的,而是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打孩子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如果已經發生過了,那麼就試著讓自己下次更冷靜,不要在自責中煎熬,那隻會讓你更衝動。
而且很多人並不能感同身受地體會你的付出,他們打著「保護孩子」的道德大旗,其實他們不過是以現狀來推斷原因而已。
06
在成績不佳時,
也要保護好孩子的自信
我們必須要承認每個孩子的天生稟賦是有很大差異的。
這裡我有一個小體會,不一定對,僅供參考,那就是——相對來說早期教育比較成功的女孩居多。無論你的孩子是男是女,我們一定不要和其他人去比,只要比,你就會失落。
其次, 學習成績固然很重要,尤其是它會影響孩子的自信,但是家長要時刻提醒孩子,成績並不代表一切。
這個論調也算是老生常談了,但是真是要徹底相信它,如同虔誠的信仰一樣,那還是很難的。
我們的大環境在這裡,在成績不佳的情況下,保護好孩子的自信,考驗著每一個家長。我想,這也是家庭教育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
在養育兒子這個孩子的過程中,我和他爸爸竭盡全力來保護他不受到傷害。
在孩子的一生中,只有父母是陪伴他最長的,能夠以最長遠的眼光,來塑造他的人格,並傳遞我們的價值觀。
兒子是一個非常有正義感的孩子,能夠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甚至是打掃衛生的阿姨。臨近畢業的時候,班主任劉老師曾經動情地給我講了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一個小故事,那還是三四年級的時候,兒子和幾個同學在走廊打鬧,打掃衛生的阿姨說,剛拖完的地板,踩上腳印了,其他同學不以為然,而兒子則大聲告誡同學,要尊重阿姨的勞動,我們到操場玩吧。雖然從來沒聽孩子回家說過,時隔兩年聽到這個細節,我依然很感動,為自己的家庭教育感到自豪。
兒子還是一個非常厚道的孩子,與同學交往過程中,雖然也有過一些小衝突,但是每次我們都開導他,同學之間要寬容,真誠的讚美別人,即使遭到嘲笑也不必放在心上。我非常欣慰,兒子遇到不開心的事,能夠信任父母,並從父母這裡得到了安慰和正確的引導,沒有記仇,第二天依然高高興興去上學。
07
獲取知識很容易,培育智慧卻很難
兒子愛讀書,熱愛大自然。這也是家庭的薰陶。我們全家人都喜歡閱讀,喜歡音樂,喜歡看電影,更喜歡遠足。
週末我們不是在圖書館,就是博物館,美術館,或者公園,電影院。大自然是一部一輩子也讀不完的書,一年四季的輪回,花草魚蟲的變遷,高大如松柏,孱弱如螻蟻,都是生命,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各種人生哲理與智慧都在大自然當中。當一家三口在草地上打滾,嬉鬧,我們都成為大自然的孩子了,孩子與父母也是平等的了。
而書,音樂,電影則是前人讚美大自然的精華。一個愛閱讀的孩子就掌握了最好的學習工具,大部分知識都是通過閱讀獲取的。而音樂是美的薰陶,電影更是各種藝術形式的濃縮,能夠更生動的展現人類智慧的精華。
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而家庭則是家長向孩子傳遞人生智慧的載體。
在網際網路時代,知識越來越多,獲取越來越方便,而智慧卻不易得。而學習將是終其一生的,站在這樣的角度,我們還需要在意起跑線的早晚嗎?未來會出現我們根本無法想像的職業,我們的經驗在這些孩子身上也許用不上了。
目前的學校教育主要考察的是孩子的記憶力,而這些都可以通過電腦完成;只有想像力和創造力是真正發揮了大腦的潛能,而且是無限的潛能。為什麼現在出現了這麼多的IT精英,因為他們創造的需求是不受資源限制,而且也不耗費地球資源。
家長期望孩子的人生道路其實是風險厭惡型的。估計律師啊,醫生啊,還有大學教授啊,是家長最期望孩子的未來職業。但是又有多少人放棄了醫生的道路,從事了自己真正喜歡的職業。棄醫從文的特別多啊,魯迅,余華,畢淑敏;從政的孫中山,從樂的羅大佑。只是舉了一些例子,人生經歷豐富或許會更有樂趣,更有成就感吧。
說了這麼多大道理,或許你還是為孩子的成績憂心忡忡,那麼教育現在也多元化了吧。
越來越多的家長可以選擇國際學校,私立學校,民辦學校。越來越多的孩子放棄中國高考,準備到國外學習。此外,人民幣升值了,國內的房子值錢了,中國人可以負擔得起海外留學的費用了,這一切的變化就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我們周圍。
無論外界如何風雲變幻,我們培養孩子的根本還是要尊重孩子的特質,如果公立教育不適合,換個環境;如果孩子不喜歡讀書,還有很多職業不需要成績。 如果孩子註定要過不同於父母的人生道路,那麼不要強加你的理想給他,做好我們自己,畢竟我們還在中年,人生道路也很長。
最終,我們還是希望孩子一生幸福。
這位媽媽在小學6年的「陪讀」裡,也曾發飆、焦慮,但始終不放棄不逃避,找到了「戰略、戰術配合」的平衡,你發現了嗎?
1.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瞭解這就是普通人的常態(戰略)
2.學習上堅持和孩子同步知識點,等待孩子的開竅瞬間,趁勢建立學科信心(戰術)
3.隨時和老師保持溝通,家校配合,為孩子爭取一定的「個性化」教育模式(戰術)
4.對孩子未來的認識更宏觀一些,不拘泥眼前的一些挫折和困惑(戰略)
你最有收穫的哪一點?你經歷過哪些男孩教育的痛和樂?歡迎留言區繼續探討!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